枣庄力争到2027年集聚低空经济链上企业50家以上,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当“煤城”遇上无人机
“这个零件,一定要注意……”冬日暖阳下,山东枣矿技术学院低空飞行器产业学院的实训室,教师李文龙正指导学生组装无人机,他同时身兼天津联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工程师。不远处,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的生产车间里,一架架FWH-1500无人机正陆续下线。
“既能学习感兴趣的无人机技术,又能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毕业就能上岗。”学生孙滢滢说。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新赛道。枣庄,凭何抢占先机?又将如何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飞天之路”?
“当前我市正处在优化升级的关键期,大力发展低空产业既是把握宏观形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现实需要。”在枣庄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枣庄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判断,道出了这场优化升级的深层逻辑。
发展低空经济,是枣庄突破产业结构瓶颈的必然选择,更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布局。
从地方实际看,枣庄亟须培育“第二增长曲线”。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5%,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低空经济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涵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既能与枣庄现有动力电池、数控机床等产业形成协同,又能开辟全新的经济增长极。薛城区抢先布局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主题园区,抢占发展先机。
从发展基础看,枣庄已具备“起势”条件。2024年,总投资5亿元的动力谷一期建成启用。薛城区建设高标准定制厂房和配套设施15万平方米,园区已吸引航景创新、协氢科技等7家企业进驻,初步形成“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场景应用”的产业链条,“枣庄造”无人机正加速走向市场。
“选择落户枣庄,不仅因为这里有定制化厂房,更因为政府的‘量身定制’服务让我们安心。”山东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宋慧说。
在低空经济赛道上,枣庄的竞争优势正逐步显现。
走进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航景创新的生产线上,FWH-1500无人机正在批量组装;FWH-T2000混动倾旋翼无人机刚刚下线一架展机……作为国内重载无人直升机领域的领军企业,航景创新95%的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自产,其FWH-3000无人直升机已入选省级重点产品名录。协氢科技的“小型风冷氢燃料电堆”技术,主要应用在两轮车、无人机、小型游船、无人快递车等场景。
“人才蓄水池”的建设同样可圈可点。山东枣矿技术学院创新“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学徒”培养模式,开设无人机组装、飞行控制等实战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项目。学院还为务工人员、返乡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面向下岗职工、转型人员及大学生开展无人机驾驶技能培训。“这种‘社会培训+定向就业’的模式,既缓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又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山东枣矿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春法说。
11月11日16时52分,一架无人机正沿着设定航线巡检,通过红外摄像头把疑似焚烧垃圾的画面实时传回薛城区低空无人机遥感网指挥中心——这是薛城区无人机遥感网项目的日常作业。
该项目由山东薛经开投资发展集团与中科院周成虎院士团队共同建设,以构建城市级无人机遥感监测服务体系为核心,通过建设“一网统飞、多域协同”的低空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全域覆盖、智能调度、数据共享的低空应用生态。
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枣庄已建成16个无人机机巢,覆盖核心区(薛城区、高新区)524平方公里,实现核心区域24小时自主巡检,在应急消防、交通疏导等9大领域开展智慧化服务。“低空+城市治理”“低空+农业”“低空+物流”等场景的落地,让枣庄从“制造端”向“应用端”延伸,形成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枣庄将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引领市。根据《枣庄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到2027年,枣庄将构建起低空制造产业为核心、低空保障产业为支撑、低空创新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集聚低空经济链上企业50家以上,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大众新闻记者 吴荣欣 孟令洋 通讯员 田露 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