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后,西贝为何依然屹立不倒?
创始人
2025-11-23 13:01:08

文 | 长三角momo

舆情管理,与其说是内容管理,不如说是情绪管理。如今的西贝,公众沟通上从硬刚到示弱,学会了“讲人话”,这为社会情绪提供了一个新的、积极的情感出口。

上周末去逛西红门宜家,路过西贝的时候,发现基本满座了,不复一个多月前的冷清场面。

而在互联网的舆论场,记忆果然只有七秒,和鱼一样,最近西贝的正面内容越来越多,似乎一切正在向好,缓过劲的西贝,显然在试图修复品牌。

这说明,在西贝内部看来,前面的风波已经翻篇了。也就是,贾国龙对于这波舆情,已经“买完单”了,算是度过了本次危机。

那么,面对如此规模的舆情伤害,西贝为什么没有像很多企业那样一蹶不振?我们来分析分析。

第一个原因,是西贝的确没那么难吃。

西贝只是被质疑了预制菜,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它也没那么难吃。

在9月份西贝出事之后,我和朋友们聊,还会不会继续去西贝时,有不少朋友说,还是会去,因为确实不难吃,特别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西红柿的酸酸甜甜很适合。

其中一个朋友就说,当自己家娃听到西贝菜不好,还号啕大哭,她只能和娃说“还可以去吃啊”。很多有娃的家庭都是这样,孩子吃习惯了,只能不断充值。

西贝为什么有一个忠诚的“家庭粉丝”群体?除了作为王牌的儿童餐,菜品多是红烧、黄焖等咸香口味,没啥辣度挑战,从老人到小孩,接受度都非常高。稳定、干净、相对宽敞的卡座、应对小孩哭闹时服务员更高的包容度……这些也都是“家庭友好”的护城河。

此外,在餐饮企业的核心“底线”上——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和门店运营,这些西贝没有致命错误。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选择西贝,选的不是惊艳的美食,只要不难吃,加上安全、稳定、不添乱,作为“家庭食堂”,大差不差就够了。

第二,他们在不断打折促销。

西贝是9月出的舆情,出现了一个多月的门店冷清,但在10月最后一周,有的门店就开始排队了,原因就是此前他们发过一轮代金券,是10月31号到期。

便宜即正义,这是最实在也是最无解的一招。

“满50返50”“满100返100”这种代金券,近似于半价的优惠,哪怕对于非价格敏感型用户,也有极大诱惑。

根据我在西贝吃饭的现场观察,菜单也有很大的调整。此前我觉得性价比很低的几款菜,已经下架了。服务员说,数十款核心菜品也都有降价。

贾国龙大概率心里也明白,这次舆情的二次发酵,有自己很大的责任。所以,这种真金白银的钞能付出,就是这位内蒙汉子对此的“买单”吧。

第三,行业的确都在用这种预制菜模式。

对我个人而言,除了平时去堂食,作为打工人,工作日也会偶尔点西贝的外卖单人餐。哪怕在西贝舆情最凶猛的那几天,也点过。因为我知道预制菜这事,大家都差不多。

所谓“食品工业”,就是当一个餐厅特别是连锁餐厅,要做到像工业产品那样产出稳定高效的餐品,就离不开“预制菜模式”。

根据消费日报的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除专业预制菜企业,上游的农牧渔企业、传统食品巨头、我们叫得上名字的几乎所有餐饮企业,都在这个链条上。

而且,专业人士和普通公众,对于预制菜的定义与认知也存在差异。根据国家市场监管部门的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并不算预制菜,这与很多消费者“非现场制作就是预制菜”的认知有出入。

当抛弃西贝的那些消费者,转了一圈也没找到更好的平替时,无奈还得回来继续去点一份儿童餐。

第四,西贝已经在完善自己的公众沟通能力了。

我梳理了下最近一段时间西贝的PR稿件,大概一周之前还是发券、降价、开新店这些常规内容,最近两天开始切入到涨薪、员工关怀的叙事型内容。

由此可见,经历风波后,西贝可以说上了一堂“公关速成班”。它不再硬刚,而是学会了一套更聪明的沟通方式:用行动示弱,用故事说话。

舆情管理,与其说是内容管理,不如说是情绪管理。西贝这一招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叙事从“黑心商家”扭转为“有担当的雇主”。潜台词是:就算我日子难,也绝不亏待兄弟。这为社会情绪提供了一个新的、积极的情感出口。

除了PR内容,西贝还做了两件让消费者“看得见”的公众沟通动作。

其一是上面提到的,用“割肉”的方式,承认自己之前“确实有点贵”,这种低头认错的姿态,比任何解释都更能平息众怒。而且,也可以把对于西贝的讨论焦点,从预制菜转移到价格上来。

其二是把厨房改成明档:你不是怀疑我是“科技包”加热吗?那我就把牛肉现焖、馍现烤的过程摆到你面前。这比发一万字声明都管用。

这套“行动+叙事”的组合拳,才是它真正开始修复公众信任的希望。

所以贾国龙“这单没白买”,至少学会了不再试图教育市场“预制菜没错”,而是俯下身来告诉消费者:“我在听,我在改。”

第五,这次大概率是西贝的一次成长,因祸得福。

就我去现在西贝的现场感受,除了菜单的变化,我感觉上菜的速度确实比以前慢了许多,等待的时候,服务员也不再给你放小漏斗。

这意味着运营上,西贝被逼“升级”了。降价对应价格问题,明档现做、食材升级对应信任问题,用“涨薪”讲故事对应沟通问题,消费者的质疑,成了产品经理。

从更深的战略上,西贝貌似也被骂清醒了。

过去,西贝在“超级肉夹馍”、“麦香村”等副牌上反复试错,显得有些迷茫。而这次舆论的重拳,把它彻底打回了原形——它的核心价值,就是那批“带娃吃饭”的家庭用户。

今后,西贝有很大概率不再“左顾右盼”,而是死心塌地地深耕“家庭友好餐厅”这亩三分地,把儿童餐和服务做到极致。

如果这场危机,能把帮西贝完成一次残酷却必要的战略聚焦,反而成了它最昂贵、也最有效的一次因祸得福的“成人礼”。

毕竟,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被骂,不是衰退,不是暂时的利益或声誉损失,而是迷失方向。

西贝倒闭,目前来看,这个瓜是吃不到了,这家企业,后面,大概率还可能会搞出一些能力以外的事情。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宪的本名原是成器,他是唐朝睿宗李旦的长子。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李宪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李旦的统治并没...
预制菜风波后,西贝为何依然屹立... 文 | 长三角momo 舆情管理,与其说是内容管理,不如说是情绪管理。如今的西贝,公众沟通上从硬刚...
原创 作... 从礼法的角度来看,刘襄应该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然而,在权力的斗争中,礼法往往并不能决定一切。 **...
原创 为... 1950年3月,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被保密局逮捕后,为苟活不惜投降,并将工委成员悉数出卖,导致吴石、朱...
原创 死... 信息来源于@gamanderlopez、The Peregrine Fund、xeno-ca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