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核威慑的恐怖平衡:大国冲突的底线为何是“同归于尽”?
创始人
2025-11-22 09:00:44

原子弹的爆炸声开启了大国博弈一场无声的棋局,每一步都踏在毁灭边缘。

1945年8月的广岛、长崎两座城市的原子弹的爆炸同时,不仅终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更将人类所处的战略格局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如大多数人都难以预见的,这种能将城市一并化为灰烬的“可怕的”武器,终将成为两大国之间维持长期的和平的“压舱石”!

当今国际舞台上,尽管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之间始终维持着“斗而不破”的态势。这背后正是核威慑的核心逻辑在发挥作用——那种“同归于尽”的默契让任何理性决策者都不敢轻易按下核按钮。

核威慑的基本原理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之上。当一个国家拥有在遭受首次核打击后仍能进行报复性还击的能力时,核威慑就得以建立。

这种威慑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核弹头的数量,而在于能否在遭受攻击后仍能实施毁灭性报复。即使一个国家只有少量核武器,但只要具备突破对方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就足以让潜在攻击者望而却步。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之一,而北约中的美国、英国和法国也是核国家。这意味着,一旦常规冲突升级,核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核武器的毁灭性使得双方即便在紧张局势下,也必须保持克制。

爱因斯坦曾警告:“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一定是用木棍和石头。”在核威慑的阴影下,这句话显得格外现实。

核威慑带来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稳定-不稳定悖论”。核武器可能防止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发生重大冲突,但同时也会增加小规模冲突的发生。

自1945年以来,核武器国家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这成为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战略稳定的核心基础。核武器的价值并非其攻击性,而是核大国之间建立的有效可信的核威慑体系。

这种悖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互动中尤为明显。两国自1998年都成为核国家后,虽然发生过卡吉尔战争等冲突,但始终将冲突控制在常规武器范围内。双方都清楚,越过核门槛意味着不可承受的后果。

2022年1月3日,中、法、俄、英、美五个核武国家领导人首次发布联合声明,指出“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一罕见共识凸显了核大国对核威慑逻辑的共同认可。

在大国博弈中,全面战争的成本远超潜在收益。对于北约来说,俄罗斯是核大国,军事力量不可小觑。虽然北约整体军力在数量和技术上占优,但一旦发生直接冲突,那必然会是核战争。

俄罗斯的逻辑同样明确。尽管当前在乌克兰战场上占据上风,但对手如果换成北约,那几乎是自杀行为。俄罗斯的强硬言论与军事行动,多数带有威慑性质,而非真要扩大战局。

现代战争早已不仅仅是兵力和武器的比拼。信息战、经济制裁、代理人冲突、能源博弈等手段,往往比直接开战更具效力。2022年以后,北约通过支持乌克兰来消耗俄罗斯,俄罗斯则通过能源出口、难民压力和网络攻击等方式反制。

核威慑之所以成为大国之间避免直接冲突的“压舱石”,是有现实基础的。俄罗斯时不时强调核能力,提醒北约不要逼得过紧;北约在支援乌克兰时,也刻意避免提供能直接攻击俄本土的武器,防止局势失控。

除核威慑外,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是制约大国冲突的重要因素。双方2022年的贸易规模已达6900亿美元,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也已超过1200亿美元。这种深度融合使得冲突成本极高。

全球化已经将世界各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各国民众的日常必需品通过全球市场进行配置。大国冲突将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引发经济衰退,这对任何国家都没有好处。

不仅美国的高层对中国的实力都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一些对中国长期持有“中国将来必将衰落”的传统观点的美国人也开始对中国的崛起表示了“惊讶”的感受。

如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其1982年出版的《中国的觉醒》一书中就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示了“惊讶”的感受,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前途构成重大挑战”。

同时也对中国的崛起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重视,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会给世界带来一场全新的、深刻的、广泛的变革”。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曾公开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对抗,而是希望“负责任地管理竞争”。这种态度背后是对冲突成本的理性评估。

美国商界也明确表态反对冲突,因为战争意味着自身经济利益受损。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第一个不愿意看到中美经济脱钩。

战术核武器的发展给核威慑带来了新的复杂性。这些低当量核武器模糊了常规战争和全面核战争之间的界限。

支持者认为,战术核武器提供了另一种表明局势严重性的机制,避免立即升级到相互确保摧毁。但批评者担心,在战争的迷雾中,对方可能难以判断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是否意味着立即转向全面核战争。

在危机中,各国通过多种手段间接传达其意图和能力。有关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使用军事力量的决策,往往意在传递信号。分析人士不仅仔细留意俄罗斯领导人有关核武器的言论,还关注其调动核力量的时间和方式。

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可能催生新的战略核逻辑。随着核武器扩散到政府不太稳定或与邻国关系更为敌对的国家,误解、意外使用以及轻率升级的风险随之增加。

纵观国际局势,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博弈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典型缩影。高强度对抗,低频直接冲突,核威慑与全球化结构共同作用,使得“嘴上吵、刀上试、手不出”的状态成为常态。

这种“斗而不破”的局面可能会持续很久,只要核威慑存在,只要全球经济体系未完全崩解,大国间的紧张关系将继续以非直接手段维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世界市长对话丨多国市长为何期待... 题:多国市长为何期待“南京答案”?——从“世界市长对话”看古都的文脉守护与绿色重生 新华社南京11月...
原创 开... 标题:开心一笑:女友说:我和闺蜜在宾馆你不用来了,她男友已到了…… 在这个充满欢笑的夜晚,我坐在电...
乌若不在一周内签署和平计划,美...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资料图) 当地时间21日,总台记者自乌克兰方面了解到,如果乌克兰不在11月2...
凡人:为何说人界最大的底蕴,并... 导读:在《凡人修仙传》中,化神修士虽被誉为“凡人顶点”,却并非撑起修行世界根基的核心底蕴。真正决定人...
原创 核... 原子弹的爆炸声开启了大国博弈一场无声的棋局,每一步都踏在毁灭边缘。 1945年8月的广岛、长崎两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