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朗普为何不让俄罗斯战败?”一场精心维持的“可控僵局”
创始人
2025-11-21 21:00:59

若长期关注俄乌战争,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就算是拜登时期,美国一边高喊“支持乌克兰到底”;另一方面,却又在关键节点上频频“踩刹车”——武器援助总是算计着“不至于让俄罗斯输得太惨”。

很多人把这一切简单归因于:美国怕和俄罗斯摊牌、怕核战争。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远远不够解释全部。

尤其在特朗普再次强势回归美国政治舞台的大背景下,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为什么特朗普不希望俄罗斯战败?

如果把他公开与私下的言行、共和党内政策取向、以及美国长期地缘战略放在一起看,逻辑其实非常清晰——特朗普真正想要的,不是乌克兰速胜,也不是俄罗斯崩溃,而是一场被精心维持的“可控僵局”。

在这个僵局中:俄罗斯虚弱但不解体;乌克兰疲惫但不投降;欧洲恐惧但不敢“独立自主”;

而这,恰恰能最大化满足特朗普的个人利益与美国的大战略需求。

一、特朗普不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多极崛起的后俄罗斯世界”

设想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惨败,政权崩溃,国家事实上解体。

很多人本能觉得,挺好?一个核大国垮掉,世界更安全,美国更高兴?”

但现实恰恰相反:对美国,尤其对特朗普而言,一个“战败解体的俄罗斯”是最糟糕的结局之一。

为什么?

因为俄罗斯一旦垮掉,不会形成一个更安全的单极世界,而大概率会诞生一个更加难以控制的碎片化多极世界。

1. 乌拉尔山以西:被欧洲“消化”的俄罗斯残骸

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一旦失去中央权威,很可能出现两种走势:

被欧盟、北约“软吞并”:波罗的海—东欧—乌克兰—部分俄罗斯西部,逐步并入欧盟经济圈与北约安全圈;

莫斯科—圣彼得堡之间的地带,被欧洲资本和安全架构逐步重塑。

或者在法德主导下,出现某种“和解版俄罗斯”:名义上保留独立政权;

实际高度依附欧盟,成为“欧洲安全边疆”的一部分。

无论哪种,趋势都很明显:俄罗斯西部更深地、不可逆地向欧洲整合。

这对谁最危险?美国。

欧洲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高技术能力与统一大市场;

一旦不再面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便有了充足空间讨论“战略自主”;

法德极有可能推动一套“欧俄和解—欧洲军队—欧元结算”的新秩序。

对美国来说,欧洲最大价值在于“需要美国保护”。当“共同敌人”俄罗斯消失,欧洲就有了摆脱美国的冲动和能力——这一点,特朗普比很多传统精英看得更明白。

2. 乌拉尔山以东:被中日韩“吸走”的资源与空间

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一旦中央控制弱化或瓦解:

远东、西伯利亚、中亚周边地区,将在现实利益驱动下向东亚力量靠拢;

能源、矿产、土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不可避免地与东方大国资本深度绑定。

这不是“意识形态选择”,而是地理与利益决定的:

资源要找最近、最有支付能力的市场;基建要找资金最充足、效率最高的施工方;贸易要走成本最低、通道最完善的路线。

结果就是:俄罗斯解体后的大片空白,将成为东方力量的资源后花园与战略纵深。

对试图遏制东方大国崛起的美国来说,这是一场地缘噩梦。

特朗普未必会用这种理论话语来描述,但他在本能上极其敏锐——他看重的是:谁赚到了钱,谁在修路,谁在拿资源。

(俄罗斯会变成俄罗斯斯坦吗?)

3. 南部地带:向伊斯兰强权“坠落”

再看俄罗斯南缘:高加索、伏尔加、里海方向;以及更往外的中亚、西亚、土耳其势力圈。

一旦莫斯科失能:车臣、达吉斯坦等地民族与宗教问题会瞬间爆燃;土耳其、海湾国家、甚至极端组织都会向这片真空区域渗透。

这将导致:一条从土耳其—高加索—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复杂“伊斯兰弧带”更加活跃;各类武装、宗教势力、军火黑市全面抬头。

对美国尤其是共和党保守派来说,这意味着:全球反恐形势再度恶化;北约东翼与中东局势更难驾驭;土耳其等“非完全可控盟友”的筹码大增。

4. 三股力量共同变强,美国霸权被“多向消耗”

把这三个方向综合起来:

西边:欧洲一旦没有俄罗斯威胁,就开始追求“去美国化”的战略自主;

东边:东方大国获得无尽资源与纵深,反制美国的能力更强;

南边:伊斯兰世界部分势力坐大,反西方情绪与安全威胁上升。

而一个解体的俄罗斯,已经不再能充当任何一个方向的“稳定砝码”,却把权力真空完整暴露给了这三股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朗普真正要防止的,不是“俄罗斯这个敌人太强”,而是“一个支撑美国霸权体系的关键棋子从棋盘上彻底消失”。

二、“让欧洲离不开美国”——特朗普的离岸平衡战略

特朗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主义霸权维护者”。他从第一任期起,就非常明确地表达过两个核心判断:

  1. 欧洲在占美国的便宜——用美国的安全保护、赚龙国的钱、养自己的福利;
  2. 美国应该让盟友付更多成本,同时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

但矛盾在于:你一边要勒紧盟友,一边又要保证对方离不开你。

这就要求:敌人不能太弱,否则盟友安全感上升,开始考虑独立自主;

也不能太强,否则盟友要么投降,要么拖你下水。

答案只有一个:维持一场“可控威胁”。

俄乌冲突,恰好天然适合充当这个角色。

1. 没有俄罗斯,欧洲“战略自主”会变成刚需

俄乌战争爆发至今,欧洲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自立倾向:德国宣布大幅提高国防预算,重建军力;欧盟推动能源多元化,试图减少对俄气、对美油气双重依赖;法德在多轮对俄谈判中,试图绕开华盛顿,寻找自己的出路。

如果战争结束方式是——俄罗斯惨败、政权垮台、军事能力被连根拔起,那么:欧洲不再面临“俄罗斯坦克会不会开到波兰边境”的恐惧;反而要面对:“既然没威胁了,为什么还要听美国的?”

这一现实问题。

到那时,“欧洲战略自主”不再是一个精英圈里的口号,而会变成:选民要求减少国防对美国依赖;政客以“摆脱美国控制”作为竞选卖点;资本推动以欧元计价的结算体系。

这与特朗普“让美国花更少的钱却获得更大利益”的思路,是直接冲突的。

2. 一个“虚弱但不倒”的俄罗斯,是束缚欧洲的最佳工具

如何阻止欧洲真正走向自主?

答案非常简单粗暴:让俄罗斯永远是一个现实安全威胁。

但这个威胁要“适量”:足够强,让波兰、波罗的海、德国、北欧真心害怕;

又足够弱,不至于真的打进柏林或威胁北约核心。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武器援助给乌克兰,但总是有限制——禁远程、禁攻击本土、禁某些导弹;每次乌军稍有攻势,就有人开始谈“停火”“和谈”;但又不允许乌克兰输得太惨,以免俄罗斯一鼓作气压境。

从一个“特朗普式算计”看:俄乌永久性低烈度僵持,是对欧洲最好的“行为约束”。

欧洲永远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北约不会解散,反而会变得更团结;欧洲无法真正实现对俄能源和安全议题的“自说自话”。

而特朗普推崇的,正是这种典型的“离岸平衡”:美国人在海那一边,不直接被战火波及;欧洲人在陆地上紧张兮兮,相互牵制;俄罗斯带来持续威胁,却被牢牢按在天花板之下。

3. 控制俄罗斯能源,就是控制欧洲经济命脉

除了安全议题,特朗普对能源极敏感。特朗普一再强调美国要成为“能源主导者”;鼓励页岩油气开采,大力推动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多次点名批评德国“用美国保护,却给俄罗斯送钱买天然气”。

当俄罗斯因为战争被制裁、能源出口受限:欧洲不得不转向美国购买昂贵的LNG;部分俄油、俄气被中转、折价、绕路交易,金融与保险多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美国天然气企业利润暴涨,欧洲工业成本上升,对美依赖加深。

一旦俄罗斯战败、政权被重塑,出现一个“去军事化、但仍是能源巨头”的亲欧俄罗斯:欧洲可以重建俄欧能源纽带;降低对美能源依赖;甚至在价格谈判中用“俄气”去压低“美气”。

从特朗普的商业化思维出发:能被美国用制裁与安全议题“卡脖子”的俄罗斯,比一个躺平投靠欧洲的俄罗斯,有用得多。

三、“强人政治”的利益绑定:特朗普的隐秘底牌

外界往往把特朗普看成“意识形态不强、就是做交易”的政治人物。这恰恰遮蔽了一个关键事实:特朗普的商业利益,与全球“强人政权”的存续有着深度捆绑。

1. 特朗普的财富版图:集中在“不透明的强人国家”

公开资料显示,特朗普家族的国际业务重点集中在:中东: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君主制国家;南亚:印度等经济增长迅速、政治集中度高的国家;以及部分前苏联空间与东欧地区的项目尝试。

这些地区有几个共同特征:

  1. 市场经济不完全透明;
  2. 土地与建设项目高度依赖政治关系;
  3. 关键合同常常由“一个人”或者“一小撮人”一句话拍板。

这与欧美那套规则透明、反腐严厉、舆论监督强烈的环境截然不同。

对于一个靠“品牌—关系—项目”赚钱的商业家族而言:强人政权意味着:只要你搞定那一两个人,大门就会为你打开;而一旦进入“民主化+权力分散+舆论监督”环境,很多灰度操作会被放大、被追责。

换言之:特朗普家族的海外资产安全,很大程度依赖于这些强人政权不出事。

2. 俄罗斯是“强人模式”的标杆,一旦倒下会连锁反应

俄罗斯在过去二十多年,是全球“强人政治”的典型模板之一:权力高度集中;媒体空间收紧;资本与政权高度缠绕;对内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对外强调“主权优先于一切规则”。

这套模式,对很多国家——尤其是资源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有强烈示范效应。

如果这样的政权因战争惨败而崩溃,甚至导致“强人下台—国家解体—精英清洗—资产追查”的连环剧:沙特、阿联酋等地的统治集团会重新评估与西方精英(包括特朗普一派)的关系;

印度、土耳其、甚至拉美部分强人政权,会更警惕“站错队时被清算”的风险;

他们会更倾向于做风险对冲,而不是把鸡蛋集中放在某一批西方政客关联资产中。

这对特朗普意味着什么?

他的“政治人脉价值”被重估;他的资产保护难度上升;任何未来的潜在交易,都需要面对更复杂多变的政治权衡。

所以,从冷冰冰的利益逻辑看:特朗普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人输得体无完肤”的结局在俄罗斯上演。

3. 特朗普的“封神之战”:用停战换诺贝尔和平奖?

特朗普有强烈的个人历史叙事需求——他不单是想当总统,而是想被写进教科书,被冠以“改变世界秩序的人”。

在他的心理叙事中,有三个关键“政绩想象”:朝鲜半岛核问题和平;中东和解(“世纪协议”“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大国冲突调停(尤其是美俄或俄乌终战)。

俄乌冲突,如果继续僵持、耗损双方,又让欧洲苦不堪言,那么:

在某个节点上,谁如果能以“谈判终结战争”的姿态登场,就会很容易被包装为“世界救世主”。

但要达成这种效果,有两个前提:

  1. 俄罗斯不能在战场上输得太惨,否则只能接受“战败和约”,而不是平等谈判;
  2. 乌克兰也不能彻底崩溃,否则停战是俄罗斯的单方面意志,无法制造“和平调停”的戏剧效果。

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多次放话:“如果是我上台,一天之内就能让战争停下来。”这话听着夸张,但背后反映了一条清晰的政治路线:用“我能搞定俄罗斯强人”的形象,与“我能给世界和平”绑定在一起。

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对他来说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

对自己外交风格的终极背书;对国内反对派的一次舆论压制;对全球强人政权发出的一个信号——“跟我合作,有回报”。

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俄罗斯这张牌,还必须在桌面上,不能被掀翻。

结语:“战败不可接受”与“胜利亦不可接受”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特朗普不想让俄罗斯战败?

概括成一句话:因为在他眼中,一个虚弱但核武仍在、政权仍存、军力尚有残余的俄罗斯,比一个倒地不起、被重新瓜分、被别人“消化掉”的俄罗斯,更有利于美国主导世界秩序,也更有利于他个人的财富与历史叙事。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实:

俄罗斯承受不起战败;乌克兰承受不起失败;欧洲承受不起撕裂;美国承受不起俄罗斯解体;特朗普承受不起“强人标杆”倒塌。

战争被锁定在一个怪异的区间:——战败不可接受,——而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也同样不可接受。

这才是“可控僵局”的残酷真相。

理解这一点,不会让炮火停下,也不会让大国算计变得温柔。但至少能帮我们把情绪,与现实区分开来——

在喧嚣的立场和口号之外,看清:谁在怕什么,谁在护什么,谁又在用谁的血肉,去支撑自己的战略安全感与历史幻梦。

这,或许是我们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最值得坚持的一点清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若长期关注俄乌战争,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就算是拜登时期,美国一边高喊“支持乌克兰到底”...
财富观 | 高股息“牛股”含金... 亦需警惕“高股息率陷阱” 年终之际,银行股引领的高股息板块正成为市场焦点。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202...
职教中国| 如何培养新能源汽车... 近日,教育部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农机装备、新一代信...
民营企业员工如何参加职称评审?...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内部管理规...
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如何重塑下一... 在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上,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