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究竟什么样的国际模特冠军会被众口一词地嫌弃?
近日,由多个深圳公司联合主办的“国际模特大赛”在当地的颁奖活动引发争议。15号选手举起了女模组广东冠军奖杯,网友发出疑问“她是如何获得冠军头衔的?”
11月19日,大赛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15号选手是太太组冠军,女模组冠军实际是37号女模特,因当时工作人员疏忽,颁错了证书奖杯,结果闹出了乌龙事件。组委会已向15号选手说明情况并道歉,并补寄了相关证书,网传15号选手带资进组赞助比赛一说是谣言。
谣言不谣言,澄清“乌龙”之前,的确会引发人们诸多猜想。人们争议的核心,在于15号选手的形象与公众对模特的传统认知存在显著差距。网传视频显示,该选手是一名看起来年龄偏大的女士,其体态丰盈,步伐略显拘谨,与冠军桂冠和绶带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引发网友调侃“审美退化”或“赞助商关系”等推测。这些质疑不仅反映了个人审美差异,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公众对比赛公平性的普遍担忧。比如,审美标准是否被商业利益扭曲?评判流程是否足够透明和公正?这种担忧在当今注重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尤为突出,往往容易演变为对赛事公信力的全面质疑。
但面对质疑,组委会的回应耐人寻味。从时间节点来看,在争议刚刚出现时,公众的质疑还相对温和,更多是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组委会能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是工作人员的失误,并及时公布真相,那么这场风波或许很快就平息了。
但它们错过了黄金处理期,让负面舆论不断积累:在媒体多次求证过程中,组委会以“主席生病”“副主席忙于事务”等理由推脱回应,直至舆论大规模发酵后才被迫承认“乌龙”。这种“拖到不行才认错”的态度,不仅延误了危机化解,还让人怀疑其初衷是主动担责,还是迫于舆论压力而被动应对?从过往类似事件看,及时、公开的沟通能有效减少误解,而拖延往往加剧信任的流失。
从最终结果看,迟来的真相已难以挽回公众信任。尽管组委会事后道歉并补寄证书,但15号选手已成为舆论嘲讽的焦点,其个人形象和赛事声誉均受损毁。这种“闹大了才承认”的处理方式,不仅暴露了赛事管理的混乱和流程漏洞,更让公众质疑背后是否存在未公开的利益纠葛或其他秘密。长远来看,此类事件可能影响模特行业的整体形象,削弱公众对时尚赛事的参与热情。
模特大赛本应是展示时尚潮流、选拔优秀人才的公正平台,如今却因管理失误沦为舆论闹剧。面对类似赛事,主办方理应以更透明、更负责的态度对待公众质疑,例如主动公开评审流程、评分标准以及评委背景,而非让选手和观众为低级错误买单。未来,赛事方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快速响应体系,避免类似乌龙重演,从而重建公众信任并促进时尚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