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铭
出品丨大V商业
王振辉重回京东物流担任CEO。
正如当年王振辉在京东物流上市前夕辞任带给行业的震惊,如今重回京东物流担任CEO再次给业界带来了疑惑。
2025年11月13日,京东物流发布了一则震动业界的人事公告:胡伟已辞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自当日起生效,并将于京东集团担任其他职务。
接替他的,是王振辉。
这位在上市前夕关键时刻离开了自己一手带大的京东物流前CEO,如今在京东多方出击、多个业务面临“危”和“难”的关键时刻,再次回归对京东物流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认为,出海欧洲成为京东的重要战略后,海外物流的建设会成为主攻方向,这也是京东在欧洲市场和已经建立起规模的速卖通AliExpress以及TEMU、Shein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一个关键的信息是,京东物流在2025H1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在中东推出了快递品牌JoyExpress,这也是京东物流在海外开始从仓到配的转变。
那么谁来打这场仗,王振辉可能是不二人选。
作为京东物流的原CEO,也是刘强东复出后启用的老将之一,有意思的是,原先的京东3C负责人闫小兵也在23年回归,这让刘强东的这次用人调任变得有意思。
▌1、刘强东的“老兄弟”
在京东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能才是刘强东口中真正的”老兄弟”们,他们在京东多个关键业务为刘强东打下京东的江山,却在过去5年相继离去。
王振辉的离开和回归,是刘强东这场用人之战中的关键注脚。
2020年12月,在京东物流上市前的关键时刻,王振辉辞任京东物流CEO,并由余睿接任。
这两个人的“换防”在当时的京东有着关键的象征意义。
王振辉是多年来跟着刘强东的“老人”,京东物流可以说是其一手带起来的。
王振辉2010年就加入了京东,在京东内部他历经多个核心岗位轮换,历任华北区域分公司总经理、仓储部负责人、京东智能总裁、运营体系负责人,2016年王振辉还升任京东商城运营体系负责人。
2017年4月,京东物流集团成立,王振辉任京东物流CEO。
王振辉参与和主导了京东物流的多项标准制定,比如“京准达”、“京尊达”、“无人仓”等物流服务新模式,打造了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
可以说王振辉的离开,当时对于京东物流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动,尤其是接任者余睿的身份,被认为是管培生体系正在成为京东的第二代管理层,余睿由管培生身份加入到京东,接任王振辉之前担任首席人力资源官。
作为当时刘强东的左膀右臂,王振辉的离开引发行业关注,并且同一时期,京东有多位高管离开。
京东数科(前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同样在京东数科筹备上市的关键时刻离开,接任者为李娅云,此前担任京东首席合规官。
2020年到2021年,京东离开的众多高管里,有陈生强、王振辉,还有京东物流X事业部总裁肖军、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京东数科副总裁白条之父许凌,还有京东零售条线的重磅元老3C事业部闫小兵、胡胜利、首席战略官廖建文等。
(京东2023年前离开的高管,大V商业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京东这些元老的离开基本上和刘强东的“隐退”时间上保持一致。2019年到2020年,刘强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卸任了多家子公司的多个职位,这也被看作是放权和规避风险同步进行。
徐雷、陈生强、王振辉作为京东集团旗下三大业务掌门人,徐、陈、王在京东内部形成了一个管理梯队。
蹊跷的是王振辉和陈生强的离职,2020年底年年底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数科陈生强不到10天的时间里相继离职。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大批的高管离开后,京东的第二任集团CEO徐雷在2022年初正式接任刘强东,开启短短只有一年的“徐雷时代”。
▌2、BOSS的野心
随着刘强东的回归,最近京东的老将们又有回归之趋势。
比如闫小兵曾经是京东3C事业部的“肱股之臣”,其所带领的京东3C事业部,重要性对于京东这个家电3C优势的企业不言而喻。
2021年底,闫小兵宣布退休,2023年6月据透露闫小兵回归并担任新成立的创新零售部负责人,将整合七鲜、拼拼等业务成为独立业务单元。
闫小兵的在京东的履历包括京东零售家电事业部、电子文娱事业群、3C家电零售事业群、京东国际负责人。
我们认为,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京东国际。
过去几年京东在阿里、拼多多、抖音(TikTok)、京东四家国内电商平台中,国际业务算是做的最差的。
但是,今年以来通过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以及上线欧洲零售品牌Joybuy,京东也在发力国际业务,并且有望成为京东体系下最具有实质性增长的业务。
和王振辉类似,闫小兵回归京东熟悉工作后,可能未来会重新回到京东零售国际化的业务中。毕竟目前来看京东体系内新零售和美团正面对阵的可能是郭庆,像闫小兵这样对3C家电熟悉的关键人物,不放在欧洲家电市场就可惜了。
还有王振辉,京东物流的财报中近两年频频提及海外业务,包括在2025年中期业绩的时候首次提到了在中东推出了快递品牌JoyExpress,之前京东物流的海外业务都只提到了海外仓,现在是从仓储到快递品牌的一个跨越。
尤其是,京东未来的国际业务都要仿照国内的模式重建。
2025年6月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刘强东明确提到,
京东的国际业务不会走跨境电商模式,将会做成本地基建、本地员工、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品牌商品的本地电商模式。
所以国际业务的本地配送从0到1的构建,可能是王振辉未来的工作重点。
▌3、京东物流想成为谁?
那为什么说京东物流要从胡伟换到王振辉,那么京东许多的老将回归,主要还是三个方面:
现任管理层做的不够好、对手跑的太快、方向和BOSS不一致。
余睿和胡伟都只担任了两年的CEO就辞任,二位对于京东物流来说有功,但是可能不够。
京东物流的基础作用有两点,第一是为京东零售业务提供物流配送上的护城河,第二是获取外部订单,自给自足。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余睿和胡伟算是基本完成任务。
整体上,京东物流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获得了不错的增长,收入从734亿元增长到1828亿元,但不容忽视的是增速也从2021年的42.68%逐渐放缓到2024年的9.73%。
利润上从一直以来的严重亏损,到2024年的盈利71个亿,算是基本上完成了使命。
之所以说基本完成,主要是京东物流的一大部分订单来自京东零售。
我们拆解下京东物流的三部分收入,就看能看出来其实增长背后存在多方面的依赖。
京东物流财报中对收入的分类有两个方式,第一是按照一体化供应链和其他,另一种是来自京东零售和其他客户。
其实这种分类的方式非常不清晰,无论是按照第一种还是第二种,两种方式里面的指标都有重合。
比如说第一种,一体化供应链,就包括了最大的客户京东零售,还有就是京东平台的POP商家。
按照第二种的话,京东零售之外的其他客户,就包括了POP商家和其他普通快递客户,而POP商家也在京东平台。
所以说,最合理的方式是将京东物流的收入中分为三块:
1、京东零售,也就是财报中来自京东集团的订单,只包括京东自营的物流以及达达的订单;
2、京东平台上的POP商家,这部分属于京东平台,但不是自营商品,客户属于第三方卖家,这些商家使用京东物流以及京东仓储;
3、以跨越速运和德邦物流为代表的其他客户,这些客户来自收购。
那这三部分的收入分别是多少呢。
根据财报数据并进行粗略估算,以202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来自京东零售的收入为212亿元,来自POP的收入为89亿元,来自其他客户的收入是249亿元,三者比例为38.5%:16.2%:45.2%。
2024年全年对应的数据是,收入分别为551亿元、323亿元和955亿元,比例为30.1%:17.7%:52.2%。
2020年全年对应的数据是,收入分别为395亿元、161亿元和178亿元,比例为53.8%:21.9%:24.3%。
京东物流在2022年和2024年收购了德邦物流和跨越速运,外部客户这一项大幅增长。
所以可以清晰地看出,京东物流自己挣出来的最大的增量,其实就是POP商家这一部分,但是收入增长可能并不理想。
2023年来自POP的收入为313亿元,2024为323亿元只增长了个位数。
市场给京东物流的市值并不高,可能主要原因是京东物流最大的增量来自于对德邦和跨越的收购。
2022年收购了德邦物流,2024年又完成对跨越速运的收购,两次收购后的并表带来“其他客户”收入的大幅增长。
这也导致京东物流从一家自营物流变成了集合原京东物流、德邦物流和跨越速运,以及达达即时配送为集合的综合快递物流平台。
与此同时,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顺丰和菜鸟,和京东物流走出了不同的路线。
菜鸟作为京东物流的分属不同电商平台下的物流支撑,2025财年(截至自然年2025年3月底)营收也达到了1012亿元,而且阿里财报中提到,增长主要来自于跨境物流履约解决方案的收入增长。
菜鸟这几年业务模式发生改变后,营收的增速是非常快,2020财年的时候只有220亿元,到了2025财年就到达了1012亿元,翻到了5倍。
就算是顺丰,2020年的时候体量已经足够大,当时的收入为1540亿元,2024年营收为2844亿元,净利润为102亿元,顺丰的营收都几乎翻倍了。
顺丰现在市值2000亿元是京东物流的2倍多,2024年京东物流的净利润率甚至比顺丰都要高,但是市值上却只有顺丰1/3多。
我们知道,过去中国电商的竞争背后是靠着物流体系支撑,阿里扶持的通达系和京东的自营物流,以及作为第三方的顺丰。
如今中国电商平台海外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物流“焉能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