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捕鱼儿海之战中,他成功消灭了北元的残余势力,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赏识。按理说,像蓝玉这样立下大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奖励,然而为何朱元璋最终还是将他处死呢?
首先,蓝玉的性格问题。在一次北征南返的过程中,蓝玉途经喜峰关时,由于守关的将领未能及时开门,他愤怒之下直接闯关,而且还调戏了北元的王妃。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这也为蓝玉的死埋下了隐患。蓝玉由于得宠而自傲,性格嚣张跋扈,做事没有分寸,留下了许多可供别人攻击的把柄。 其次,太子朱标的早逝对蓝玉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朱标的太子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实际上是朱标的舅舅。蓝玉一直支持朱标,并且认为他会顺利继位。如果朱标能够继续执掌大位,那么蓝玉在朝中的地位也会稳固,可能不会遭到朱元璋的打压。然而,朱标早逝,朱元璋决定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为了避免朱允炆在位后无法驾驭蓝玉这样的骁勇将领,朱元璋担心蓝玉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于是他通过栽赃陷害,最终将蓝玉置于死地。换句话说,蓝玉的死,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给太子朱标陪葬,消除潜在的威胁。 最后,蓝玉得罪了当时的权力继承人——燕王朱棣。蓝玉是太子朱标的支持者,他敏锐地察觉到朱棣有篡位之心,便在背后劝告朱标要小心防范。然而,朱棣得知蓝玉的举动后,便在朱元璋面前诋毁蓝玉。朱元璋本就对蓝玉不满,再加上朱棣的挑拨离间,最终蓝玉的命运可谓是岌岌可危。虽然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态度并不友好,但还是有一些功臣最终善终,如汤和、沐英等人。然而,蓝玉的性格有些像刘邦手下的韩信——他们都不懂得审时度势,不能以退为进。这种性格注定了蓝玉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或许他的命运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