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的读书会上,一位“00后”的年轻党员在分享白求恩的故事时,声音几度哽咽,热泪盈眶。
他说,当读到白求恩在生命最后时刻,仍颤抖着手写下遗嘱,将他的设备、书籍分给战友,并叮嘱“要拿它来建设新中国”时,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击中了他。
这一幕,让在场许多人动容。
在这个常被质疑“理想主义已死”的时代,一位来自上个世纪的国际主义战士,用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依然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热泪奔涌。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性真相:
真正的崇高,从不过时。它如同地火,在时代的岩层下默默奔涌,只待一个契机,便能破土而出,点燃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灯。
02
这与当下某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在现实的浪潮中,我们见过太多算计:工作的付出要立刻换算成报酬,人际的交往要精准衡量价值。我们被裹挟在“投入产出比”的效率逻辑里,几乎快要忘记,世上曾有人用另一种方式活过。
白求恩的选择,在今天的某些视角下,或许是“不理性”的。
他出身加拿大中产,身为知名外科医生,本可享受优渥生活。却两度奔赴战场,先是西班牙,后是中国。
他在烽火连天的晋察冀边区,创建“模范医院”,亲手设计可驮在马背上的“卢沟桥”药驮子。他一周连续工作超70小时,曾连续69小时为115名伤员做手术,直到自己的手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最终献出生命。
他图什么?
图的不是名利,不是回报,而是一种超越国界与种族的大爱,一种对生命纯粹且平等的悲悯与守护。
03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写道:“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句论断,在今天听来,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振聋发聩。
这种精神的内核,并非遥不可及的“神性”,而是一种极致的“人性光辉”。
它体现在三个层面:
-极致的专业主义:他不仅是奉献,更是以其顶尖的医术,创造了战地救护的奇迹。他把最先进的技术,毫无保留地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极致的同理心:他把伤员当作自己的亲人,痛心地说:““我们必须把他们当作是我们的兄弟。就像我们要为他们去死一样,我们也要像他们马上要为我们去死一样地对待他们。””
-极致的纯粹信念:他的行动,完全由内心的信仰驱动,不受任何物质利益与虚荣名声的污染。这种信念的纯度,赋予了他穿越时空的力量。
在当下这个价值多元、甚至有些浮躁的时代,我们谈论白求恩,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他那样的“完人”。
而是学习他那种将个人技能与人类崇高理想相结合的生命状态。
04
事实上,白求恩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它正以新的形式在当代延续。
那位“00后”党员的眼泪,就是证明。
它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崇高精神的向往与共鸣,始终深植于心。我们不是不再相信崇高,而是渴望看到更真实、更具说服力的崇高。
05
白求恩的故事,如同一面永不蒙尘的镜子。
它照见的,不仅是一段光辉的历史,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价值选择与精神海拔。
当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时,不妨反躬自省:我们是否在忙碌中,丢失了那份纯粹的理想与利他的情怀?
当我们困惑于“意义何在”时,不妨抬头看看这盏八十五年来依旧不灭的灯。
他的生命轨迹向我们昭示:
人生的价值,从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你为何而付出,以及你的付出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这束从历史深处照来的光,依然滚烫。它提醒着我们:
在“小我”之外,永远有一个更广阔的“大我”值得奔赴;在利己的逻辑之上,永远有一种利他的幸福,静待我们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