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是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绝大多数项目都汇聚了全国顶尖选手,但男子足球却是一个例外。
第十五届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共设34个大项,唯独男子足球未设成年组,设U20、U18和U16三个青年组别。没有成年运动员参赛,使得全运会男足赛事的竞技水平受到一定限制。事实上,这一设置并非新鲜事——自1997年上海全运会以来,男足项目的参赛年龄就一直限制在20岁以下。
如此设置组别,究竟有何目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与奥运会接轨。国际足联为维护世界杯的唯一性和观赏性,对奥运会男足参赛年龄有限制,要求运动员在23岁以下。全运会设置青年组别,正好与三年后的下一届奥运会形成衔接。其二,随着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启动,成年球员在各俱乐部之间频繁流动,全年参与俱乐部赛事,若再备战全运会,容易引发球员归属和竞赛体系混乱。
因此,全运会男足赛事的定位也与其他项目不同。正如老帅徐根宝所言——“全运会(足球赛)就是为了出人才”。
仅靠三个组别、总共不过数十天的比赛,如何与人才培养挂钩?一位地方足协青训负责人指出:“各地体育局的工作围绕全运会展开,资源有限。培养一支足球队的投入远高于个人项目。如果全运会没有足球项目,地方投入可能相应减少组队,甚至不组队。现阶段中国足球还难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做好青训,若地方体育部门减少投入,足球后备人才储备可能进一步萎缩。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全运会对中国足球发展仍不可或缺。”
中国男足国脚、代表浙江U20征战十五运会的王钰栋表示:“全运会给了年轻球员一个被俱乐部看到的机会。”这并非虚言。他的队友张瑷晖正是在本届全运会预赛中表现突出,随后被调入浙江俱乐部一线队参加中超联赛,并入选U22国家队,一年内实现“三级跳”。
既然不可或缺,该如何利用竞赛杠杆推动发展?官方的答案是增加赛事密度。2024年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其成绩计入全运会。这意味着,从那时起,在非全运会年,三大球运动会将每年举办一次。对足球而言,全运会从四年一届变为一年一度。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表示,这一改革旨在调动各地抓三大球青训的积极性,扩大后备人才“蓄水池”。
山东U20男足主教练韩鹏坦言,各地对足球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全运会比赛竞争更加激烈。“可以看到,各队都有优秀球员不断涌现。尽管我们队暂时入选U20国家队的球员较多,但并未展现出明显高于其他队伍的实力。球员之间的水平正越来越接近。”
此外,让年轻球员尽早接触职业联赛,也成为各队提升实力的重要途径。闯入本届全运会U20男足决赛的湖北队和广东队,在备战期间均选择整队参加中乙联赛以锻炼队伍。湖北队主教练高峰表示:“我们的球员过去两年一直在踢中乙,不仅和同龄人比赛,还经常面对水平更高的成年职业队。多参加高水平比赛,对他们成长帮助很大。”
为更好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未来需要怎样的全运会?本届全运会足球赛多次出现“三天两赛”的情况,多位参赛教练员和球员建议,应进一步提升赛程安排的合理性,赛程过密会增加球员受伤风险。按照国际足联建议,两场比赛之间最好间隔48小时以上。
另有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各代表队间的运动员交流政策。“有的队伍几乎不自建梯队,等到全运会时一看,队中全是来自各地的交流球员。要真正推动各地加强青训,就应对交流球员数量进行合理限制。毕竟全运会足球赛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人才。”
来源:新华社
作者: 肖世尧 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