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六里投资报
11月11日,在雪球出品的投资类专业对话栏目《方略》中,雪球创始人、董事长方三文对话了知名投资者段永平。
双方围绕其投资理念、对公司的理解、对持仓股的分析等话题,展开了一段深入的探讨。
作为曾经创立“小霸王”与“步步高”的知名企业家,段永平在“退休”后专注投资二十余年,
他对网易、拼多多、茅台等公司的投资,是投资圈反复讨论的经典案例,
此次对话也是他多年来少见的公开视频分享。
在谈话中,段永平仍然强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是投资的核心原则,但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却极为困难。
他认为,投资的“简单”在于要关注企业本身及其未来现金流,而“不容易”则在于绝大多数公司难以真正看懂。
当然,有时候不理解公司也可能短期获利,但这种成功难以复制。
段永平借用巴菲特的“打孔机”比喻表示,
自己多年来真正重仓的公司不超过10个,包括网易、苹果、腾讯、茅台等,目前仍远未用尽“20个孔”的额度。
他也坦言,早期投资网易时因其商业模式清晰、现金高于市值而果断入手,但自己并未完全预见其后续的巨大成长。
在分析苹果公司时,他特别强调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高度用户导向、注重长期价值,并能够拒绝无法创造真正独特价值的产品,如苹果车,iTV等。
他认为,好的文化虽不能避免犯错,却能让企业及时纠偏、回归正道。
最后,他再次提及他在雪球简介中写的一段话,也涵盖了他多年来的投资哲学,
“人们关心的是我们做过什么,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对我们不合适,就不做了,不做不就少犯很多错误吗,做对的事情的概率就大了。
其实就是小小的一点点的差别,可能三十年就是很大的差别。”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段永平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懂生意很重要
不懂生意投资很难做
方三文:有用户问,你第一次接触股票投资是什么契机?
段永平:我退休以后,搬到这里(加州)来生活了,我也不能天天24小时打球,我也不会去找份工作。
后来就想着,投资好像跟生意有关,跟企业有关系,我就来研究研究,
也买了很多书,包括看图看线,看不懂。
我一工科出来的人,怎么这图我就看不懂,他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样的结论?
后来直到我看了老巴的东西,其实啥也没看,就看“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我就看到那一句话,突然就明白了,这句话就够了。
因为剩下的就是你怎么看公司,那不是老巴能够教的,
你不懂企业,跟你讲多少理论也是白讲。
但是我毕竟是做企业出来的,看懂别人的生意也相对来讲比较容易,
但是我也懂不了太多的生意,这些年就那么几个。
我觉得懂生意很重要,不懂生意投资是很难做的。
方三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投资理念,是不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段永平:是的。
但是后面那句话是,你要看懂公司,这个很难。
为什么说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简单就是你一定要看公司,你一定要看懂生意,你也要看懂未来的现金流;
难是难在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
一辈子只能打20个孔
那现在额度还没有用完
方三文:我记得巴菲特还是芒格说过,他说一辈子投资的话,如果是有个打孔机,打20个孔,你的额度用完了吗?
段永平:我应该还没有。
我可以数得出来,我自己真的投过比较大金额的,最早是网易,
然后雅虎应该算,投雅虎其实就是想买阿里。
后来差不多就到苹果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我的比重也不大,苹果比较大,茅台其实也蛮大的。
腾讯,我现在其实还可以,不一定比伯克希尔哈撒韦多。
通用电气就是在2008年危机时,确实投了一下,我现在想不起比重来了。
但是他们换CEO以后,我就很快就退出了。
我觉得按今天的想法,我是不会投通用电气的,
通用电气的商业模式并不好。我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水平。
方三文:谷歌算一个孔吗?
段永平:谷歌其实都不算,
我没有在谷歌上真的下过重注。
方三文:拼多多算吗?
段永平:拼多多可以算。
拼多多很特殊了,是因为我在早期的时候,初创阶段的时候就已经投了。
所以我投的钱其实比重很少,赚的钱确实很多。
严格意义上其实都不算,因为我不是说我看懂了往里投,我是稀里糊涂投的。
我还有很久可以做投资,因为要做够20个。
主要就三只股票
苹果、腾讯、茅台
方三文:可能全世界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里,敢说自己20个孔的额度没用完的人可能也很少?
段永平:这个不知道,看你的定义。
到20个孔,有些人一辈子其实都到不了,
他就没有重仓过任何公司,他最高的重仓就是5个点。
我碰过的股票可能也很多,我还买过神华,只是它比重不大。
茅台我是比重比较大的。
我一般跟大家讲,我就三只股票:苹果、腾讯、茅台,差不多真是这样。
不懂公司也能挣钱
但这个成功难以重复
方三文:我们接下来把它说细一点,
你刚才说理解“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个理念是容易的,但是要搞懂一家具体公司不容易?
段永平:理解理念不容易,理解这句话非常难。
我看在雪球上那些球友们,能有1%的人真懂这句话就了不起,做到就更难。
但是做不到的人,也是能挣钱的。
不懂不等于不挣钱,
投资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闭着眼睛买一只股票拿着,
100个人里头,其实有50个人可以挣钱,那这50个人就可以出来讲。
但是你要让他重复,他就没有那么容易。
我可以教大家一个赚钱的办法,
你就买标普500指数,你最后总是赚钱,
但是这不等于你就懂了,但你要是真的这样做,其实也表示你是懂了。
怎么确定
自己搞懂了一家公司?
方三文:搞懂公司还是很难,怎么样确定自己搞懂了一个公司?
我们就以网易为例,你怎么样确定自己搞懂了?
段永平:我本身做游戏出身,
我跟他们游戏团队聊聊,觉得他们是一帮很热爱游戏的人,真的很认真,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商业模式,我觉得它很有道理,
加上它的现金当时比市值高。我作为风投一样的,买进去很简单。
加上当时有这个契机,刚好股票低成那个样子,大家都是恐慌性的,觉得他们要完蛋了,
我觉得他们大概率是有机会挣钱的,
刚好我账上有点现金,就满仓买了网易,6个月涨了20倍。
你说我看懂了吗?
我要看懂了,我应该把整个网易买下来。
我大致觉得他们是能挣钱的,我觉得我的投资风险不会特别的高。
为什么你能够拿到那么久,赚了那么多钱你还不卖?
那些钱对我来讲它并不多,所以我可以比较理性的去想一件事情。
如果我只有那么多钱,我还真保不住我也可能卖掉,
所以,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方三文:对网易的判断里面,听起来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你对游戏这个商业本身有个判断,觉得它是能挣钱的?
第二,对它的定价的判断,比如说它的股价很低,可能低于它的持有的净现金。这个其实也是老巴说的安全边际?
段永平:当然,我做游戏出身的,我可懂游戏了。
老巴的安全边际不是指这个,安全边际指的是你对公司有多懂,这是我的理解。
不是说有多便宜,
便宜的东西可以更便宜的,当时我就是觉得他们是有机会赚钱,但是并不知道它能赚多少。
我要知道它能赚今天这么多钱,我哪怕晚一点,我也会多买,不会卖,
我后来也是卖掉了,所以表示我其实也没有那么懂。
至少我赚了100多倍,你说我懂还是不懂,
我卖肯定有我卖的原因,有卖的道理,而且我其实也没少赚,因为我有其他的也很好的投资标的。
苹果的企业文化很好
他们非常在乎用户体验
方三文:我们再说另一个标的——苹果公司。
一个用户问,15年前苹果是一个卖硬件的公司,现在利润是一半硬件一半软件,商业模式有了变化,你买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这个判断?
段永平:我是2011年买的,那个时候已经很清晰了。
我们自己就在做这个生意,我当然能看见。
方三文:你好像在企业文化方面,对苹果也有一个判断是吗?
段永平:对,我觉得他们的企业文化很好。
我觉得他们用户导向做得很好,他们不是那种很生意导向的公司,
他们非常在乎把东西做好,非常在乎用户体验,非常在乎怎么改善,想得很长远。
所以,给用户提供不了价值的东西,提供不了足够价值的产品,再热门他们也不会做。
我们之前发生过争论,你说苹果到底会不会出大屏,
我说他们一定会,但是我们等了三年才出来,
但是,我怎么就知道它会出大屏?
我就知道用户是一定会要大屏的,但是我没想到他们扛了三年。
他们犯错误了,蒂姆·库克在这个地方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乔布斯说过(小屏)这个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就不屑去做。
其实他们早就在研究,
研究室里头所有的大屏它都有,但是他们就是没有推,
当然他们可能也是因为觉得性能还不够好,或者什么原因,我不知道,反正最后他们推了。
我另外给你再举个例子,最早的时候他们说要做iTV,就是电视机。
我说他们一定不会,
问我为什么,我说他们能做什么?
我用同样的话跟我公司的人也讲过,
因为我们也做电视,他们后来就把它砍掉了,后来刘作虎上来,又做了一次,又砍了一次。
我说咋回事刘作虎,我当年就跟你讲过的,我们为什么不做电视,他非要再尝一下。
陈明永还让他试了,就像当年我让陈明永试一样。
试完他觉得确实不对,因为这个产品没有办法提供太有价值的东西。
十几年前,到处在说苹果要出苹果车、电动车,
我说它们绝不会有这个电动车的,
很多人说不可能,它们都在做了。
我说它们做不出来,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它们到底能干什么?
那么大个车,苹果能够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
它卖什么价?它有没有足够的差异化?
这是我对苹果比一般人了解的地方。
如果真的出苹果车,我很高兴,
我很想看到它们到底能做什么,但是我就是认为他们做不出来。
直到最近,我到纽约碰到苹果店的老板,他告诉我,他们那个店停了三年,改了一次,是准备卖苹果车的那个改法,后来又改回来。
我说原来你们其实早就知道不卖苹果车的,他们至少提前一年到两年就知道这个事,但是苹果其实没有宣布。
我一听它们还真是做过苹果车,其实这个都超出我想象的,我以为它们只是在研究。
你看果然像我说那样,其实这就是它的文化,
它发现产品没有办法给用户增加足够的价值的时候,它们就不碰了,它们不会为了生意去做。
它们要是为了做生意的话,完全可以做车,
它要做车也不会有谁比它做得更好。
但是它到底最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这是我的理解,我觉得这家公司的文化还是蛮好的,当然好文化的公司也不少。
只讨论生意很容易犯错
苹果将来再翻几倍都有可能
方三文:但是它也可能会犯错,比如说刚才你举的做大屏手机三年没做,然后差一点做车?
段永平:文化好,最主要的就是最终它会走回正道,
有一个北斗星在指引着它,它到底该干什么。
不是为了生意,你仅仅讨论生意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犯错误的概率大家其实都差不多的,只是说你犯不犯下去,还有,就是你有没有“不为清单”。
我们三十年下来,犯的错误就是比其他人少。
你看我在雪球上写的那一条,
人们关心的是我们做过什么,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对我们不合适,就不做了,不做不就少犯很多错误吗,做对的事情的概率就大了。
其实就是小小的一点点的差别,可能三十年就是很大的差别。
方三文:现在价格的苹果,你觉得?
段永平:不便宜。
方三文:就是从投资回报率,也不可能寄予很高的期望?
段永平:是。
也看用户本身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他如果把钱存在银行里拿一个多点的利息的话,那你还真不如买苹果,
但是如果你可以一年赚个十几个点,可能真的就没必要买苹果,苹果最后有没有发展,其实我也不知道。
当然,它一直是很强的,它有那么多的用户,
AI最后落地在哪,不还是要在手机上吗?
苹果将来再翻一倍两倍三倍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不知道,不是说它就一定不行,但是它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