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4日,在莫斯科工会大厦里,几位重量级的“罪犯”被推上了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的被告席,聆听着最后的判决。其中一位“犯人”头发蓬乱、神情落寞,早已没了昔日的风采。曾几何时,他还是共产国际的主席,与斯大林组成“三驾马车”,掌控着苏联的命运。那么,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到底是谁呢?
一、早年经历
此人名叫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于1883年出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农场主家庭。由于家中不是特别富裕,从十四五岁开始,季诺维也夫就开始工作,来补贴家用。1901年,季诺维也夫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又出国活动。1903年,季诺维也夫遇到了列宁,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在国外期间,季诺维也夫一方面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还考上瑞士的伯尔尼大学。当时的局势非常复杂,派系林立,各种观点都非常流行,而季诺维也夫始终站在列宁的这一边,成为其主要助手。二月革命爆发后,季诺维也夫与列宁一起返回俄国。之后,列宁在季诺维也夫的配合下,制定了著名的《四月提纲》。
二、风云人物
在十月革命前夕,为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布尔什维克中央举行了会议,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布勃诺夫、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列宁、索科利尼科夫、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七人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可是在讨论武装起义问题时,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却表示反对。不过,他们还是参加了武装起义的相关工作。
十月革命胜利后,季诺维也夫被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参与组织保卫彼得格勒的战斗。1919年,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季诺维也夫当选为执行委员会的主席,成为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组织的领导人。之后的数年间,季诺维也夫参与了共产国际的各项重大决策,对我们的革命也产生过相应的影响。
三、黯然收场
从1922年开始,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列宁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而此时苏联的政局也在悄然间发生改变。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组成“三驾马车”,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与托洛茨基展开了斗争。最终,托洛茨基败下阵来,于1925年丢掉了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在“战胜”托洛茨基后,由于粮食问题,季诺维也夫与布哈林发生了冲突,而斯大林则站在了布哈林这边,“三驾马车”至此解体。季诺维也夫在被击败后,又与托洛茨基联合,结果仍然没有取得胜利。季诺维也夫一度认错,重新得到了一些没有实权的职务。不过随着基洛夫的遇刺,新的风暴再度降临,季诺维也夫被指控为主谋,最终被判处死刑。1988年6月,季诺维也夫得到了迟来的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