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粤系军阀分三路兵力向广州发动进攻,东征联军迎战叛军。在这次战役中,教导一团连战连捷,但教导二团却因为团长王柏龄的临阵脱逃,几乎全军覆没。令人意外的是,到了北伐战争时期,王柏龄再次在战场上临阵脱逃,但战后他的军职不仅未受影响,反而被提升为副军长。
王柏龄,江苏扬州人,出身富裕家庭,自幼家境优渥使他能够安心读书。18岁时,他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在那里结识了同班同学蒋瑞元,两人很快成为好友。毕业后,他们一同赴日本留学,再次成为同班同学。后来,王柏龄和蒋瑞元跟随孙中山参加了武昌起义,成为战壕里的战友。 黄埔军校成立后,蒋氏担任校长,王柏龄则出任教授部主任,位居校内仅次于蒋氏的位置。1925年1月,粤系军阀陈炯明集结部队,分三路进攻广州。东征联军组建后分头迎敌,何应钦率教导一团攻入淡水城,主力部队很快歼敌一个旅,战果辉煌。而王柏龄率领教导二团担任预备队,在城外阻击敌军。然而,教导二团遇敌后溃败,部队损失惨重。 战斗中,粤系军阀部队迅速靠拢,王柏龄面对人数远超己方的敌军,不顾手下,带头逃跑。失去指挥的教导二团陷入敌人的包围,几乎全军覆没。蒋氏得知后大为恼火,狠狠批评了王柏龄一番,但考虑到“兄弟情义”,并未撤掉其职务,只是口头训斥。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王柏龄担任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负责切断南浔路,阻止孙传芳援军进攻南昌。然而,进入南昌后,他置命令于不顾,命令部队休息,自己则外出寻欢。孙传芳援军趁机进攻,王柏龄再次丢下部下仓皇逃出南昌,导致第一师几乎全军覆没,南昌城被敌占领。蒋氏仍想庇护王柏龄,仅口头训斥他一番。随后,王柏龄反而升任第一军副军长,引发国民党军内部强烈不满,许多人要求撤销其职务。 为维护大局,蒋氏将王柏龄调离战斗岗位,安排他担任闲职,每月领取600大洋。从此,王柏龄退出军队,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他开始皈依佛门,剃发为僧,潜心修行。在全面抗战时期,他积极为部队捐资捐物,尽力贡献一己之力。 1942年8月,王柏龄因病在成都去世,临终遗言是希望高僧诵经,并穿僧衣入殓。8月26日,他在住所安然离世,成都国民党军政高官纷纷前来送葬。抗战胜利后,王柏龄的遗骨被迁回家乡扬州,暂存于当地寺庙。1947年,在蒋氏的授意下,王柏龄最终安葬于扬州瘦西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