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种传播极快且极为致命的传染病,历史上曾三度引发大规模流行,最严重的一次差点摧毁了欧洲。14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惨烈的鼠疫,疫情迅速蔓延。在1347年至1353年的六年内,鼠疫(欧洲人称之为“黑死病”)夺走了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当时,许多欧洲的乡村几乎无人存活,意大利的商业中心佛罗伦萨80%的人口在这场灾难中丧命。此后,鼠疫一直威胁着欧洲,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噩梦。其实,其他地区也未能幸免,鼠疫的影响几乎波及全球。例如,强盛一时的大明朝就被鼠疫摧毁。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对这种病畏惧至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曾让欧美强国惧怕的鼠疫,最终被中国一位名叫伍连德的医学博士彻底扑灭。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鼠疫,最早爆发的地区是中俄边境的满洲里。根据记载,这次疫情由一位外地劳工引起。这位劳工在打死一只病旱獭后食用了其肉,回到客栈后感觉头晕并咯血,不久便去世。有的说法是,这位劳工并未吃掉旱獭,而是误捕了一只生病的旱獭。不管怎样,这场鼠疫正是由这只生病的旱獭引起的。旱獭身上的病菌通过咬伤或接触传给了人,导致了疫情的爆发。因此,野生动物,尤其是生病的野生动物,千万不能随意食用。
很快,鼠疫蔓延至东北各地。由于这次爆发的是一种可以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的肺鼠疫,疫情扩散速度异常迅猛。仅仅几天,哈尔滨、长春、沈阳三大城市全部沦陷,尤其是哈尔滨,情况极为严重。这种鼠疫的潜伏期通常只有1到4天,随即出现发烧、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病人死前呼吸急促,全身皮肤呈现青紫色。由于当时医学技术落后,加之当时正值春节,人员流动频繁,鼠疫迅速蔓延至北京,引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恐慌。在北京,朝廷紧急戒备,宫中禁令也随之发布。1911年,原本计划访华的德国皇太子也因疫情取消了行程。这场鼠疫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流行性鼠疫,疫情之严重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清政府完全束手无策,甚至连曾经让欧洲人都感到恐惧的西方人,也对鼠疫束手无策。清政府派出了大量中医和西医治疗鼠疫,但疗效甚微。在疫情初期,东北31位注册的职业中医师中,有17位死于鼠疫;英国传教士杰克逊等西医也未能幸免,刚开始治疗就因感染鼠疫而病死。因此,整个东北几乎无人愿意承担鼠疫防治工作。英国一份报纸甚至评论道:“谁能阻止这场灾难,谁就是人类的救星!”在这个时候,担任东三省防疫大臣的施肇基想到了一位人选——伍连德。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华侨,年仅31岁,刚从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不仅是剑桥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医学博士的华人,还在24岁时一口气获得了五个学位。回国后的伍连德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担任副督学。得知东北疫情的严重情况后,施肇基请求伍连德前往治理。伍连德没有丝毫犹豫,答应了请求,决定前往东北处理鼠疫。正因为此,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前往哈尔滨治理鼠疫。实际上,清政府此时已是风雨飘摇,任命伍连德更多是因为别无选择,几乎是“病急乱投医”。 伍连德到达东北后,深入调查疫情,最终得出结论:这次鼠疫不仅仅是常见的鼠疫,而是一种变异的、烈性极强的传染病。伍连德指出,传统的鼠疫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而此次疫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人传人,通过呼吸飞沫传播。因此,伍连德将这种鼠疫命名为“肺鼠疫”。但这一结论并未得到西方科学家的认同,尤其是法国的医学专家梅尼,他坚持认为伍连德的结论荒谬可笑。梅尼甚至要求代替伍连德负责防疫工作,结果他刚到东北没多久便因不采纳伍连德的建议而感染鼠疫死于非命。梅尼的死让全世界的医学界震惊,也让所有西方专家闭口无言,伍连德彻底掌控了疫情防控的指挥权。 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这些措施至今仍具借鉴意义。例如,伍连德设计了双层纱布口罩,可以有效防止飞沫传播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仅需二分半。伍连德的“伍氏口罩”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推广,成功减少了鼠疫在人群中的传播。同时,伍连德提倡分餐制,并设计了旋转餐台(类似现代饭店的转盘餐桌),避免了交叉感染。这些措施在当时堪称创新。 此外,伍连德还主张封城和隔离,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抽调了大量医护人员前往东北,进行疫情防控。由于隔离设施不足,伍连德向俄国中东铁路公司借用了120节车厢作为临时隔离营,用于安置患者及疑似患者。为了阻止疫情扩散,清政府还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并加强了对交通要道的封锁,确保疫情不会蔓延到其他地区。这些果断且有效的措施迅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伍连德还采取了更为细致的措施,如向井水中投放药物、进行环境消毒、焚烧病死尸体等。他还鼓励民众在春节期间放鞭炮,以利用鞭炮中的硫磺消毒空气。最终,凭借这些方法,伍连德成功控制了东北的鼠疫,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彻底扑灭了疫情。东北的死亡人数最终定格在6万人,其中297名医护人员在抗疫过程中献出了生命。伍连德的成就被国际医学界誉为奇迹。 防疫成功后,伍连德受到了清朝摄政王的召见,并被授予医科进士勋章。清政府还提出请他担任全国卫生司司长。国际医学界也授予他“鼠疫斗士”的称号,伍连德一时名声大噪。但他拒绝了清政府的提议,决心继续关注东北的防疫工作。他返回东北,建立了防疫体系,并筹建了多个防疫医院,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伍连德的努力也成功预防了后续的霍乱和鼠疫流行,挽救了无数生命。伍连德不仅扑灭了鼠疫,还在中国医学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北京中央医院等医疗机构,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伍连德还积极推动中美医疗合作,促成了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的建立。由于他杰出的贡献,伍连德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是唯一一位在诺贝尔设立50年来获得提名的中国人。梁启超曾称伍连德为“国士无双”,他的名字也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