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力】
10月26日晚间,中国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X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20.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4.84%。在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持续低迷、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阴影持续笼罩的背景下,这份业绩的含金量格外引人关注。
与亮眼业绩同时发布的,还有一项重大资产剥离决定。药明康德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药明拟以28亿元的基准股权转让价款,向高瓴资本投资旗下企业转让其所持有的上海康德弘翼医学临床研究有限公司和上海药明津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这两家公司主要从事临床研究服务,业务收入仅占药明康德总收入的约3.5%。
此次“瘦身”动作被市场解读为药明康德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调整信号,业绩大涨与战略调整并行,这家CXO巨头寻求突围的路径逐渐清晰。
前三季净利激增85%,药明康德二度上调全年指引
业绩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母净利润120.76亿元,同比增长84.84%;经营现金流108.7亿元,同比增长35%。单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57亿元,同比增长15.26%;归母净利润35.15亿元,同比增长53.27%。
业绩增长背后,化学业务板块成为最大亮点。前三季度,化学业务实现收入259.78亿元,同比增长29.28%,是公司收入增幅最大的板块。其中,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表现尤为突出,收入达到78.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1.1%。截至9月底,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7.1%
更值得关注的是,药明康德小分子CRDMO业务的“漏斗效应”持续显现。过去12个月,公司小分子业务在药物发现环节为客户成功合成并交付了超过43万个新化合物;
2025年前三季度,从药物发现向工艺开发转化的分子达250个。截至9月底,公司小分子工艺研发和生产管线总数达到3430个,其中商业化项目首次达到80个,临床Ⅲ期项目87个。基于强劲的增长势头,药明康德在年内第二次上调了全年业绩指引。公司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速从13%-17%上调至17%-18%预计全年整体收入从425-435亿元上调至435-440亿元
此外,公司净利润的高增长部分受益于一次性投资收益。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出售联营企业WuXi XDC Cayman Inc.部分股票,带来40.99亿元投资收益,而去年同期该科目为亏损。但即便剔除这一因素,公司扣非净利润42.51%的增速,仍然展现出主营业务的强劲盈利能力。
28亿出售临床业务 CRDMO模式更加清晰
与三季报业绩同时披露的资产剥离公告,为理解药明康德的战略意图提供了重要线索。以28亿元向高瓴投资出售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100%股权,这一动作并非简单的“卖资产换现金”,而是公司在复杂外部环境下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产结构的战略选择。
从业务层面看,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主要从事临床研究服务(临床CRO),这属于药物研发链条中相对靠后的环节,与药明康德的核心业务CRDMO(药物发现、实验室研发、工艺开发和生产)存在一定距离。财报显示,这两家公司的业务收入仅占药明康德总收入的约3.5%,利润占比约0.7%,对整体业绩影响有限。剥离这一非核心业务,有助于公司将资源更集中地投向高毛利、高增长的化学业务和TIDES业务,强化在CRDMO领域的竞争优势。
从财务层面看,28亿元的转让价格远高于两家公司的账面净资产,属于溢价出售。这笔交易预计将为药明康德2025年业绩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增厚利润。更重要的是,回笼的现金流将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产能扩张、技术研发和潜在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保持充裕的现金储备,增强财务灵活性,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且尾款20%的支付取决于被剥离资产在2026-2028年的业绩表现。如果业绩完成度达到80%以上,尾款金额将在50%至150%之间浮动。这一对赌安排,既保障了药明康德在资产出售后仍能分享业务增长红利,也显示出对被剥离资产未来发展的信心。而高瓴投资作为买方,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丰富经验和资源,有望为临床CRO业务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从战略视角看,资产剥离是药明康德持续“瘦身”战略的延续。2025年上半年,公司曾出售联营企业WuXi XDC部分股权,获得投资收益40.99亿元。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公司正在主动优化资产组合,退出非核心领域,将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最强的CRDMO业务。在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聚焦主业、做深做强,比盲目扩张更能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此外,资产剥离也可被视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一种预判和应对。临床CRO业务涉及患者数据和临床试验管理,在数据安全和生物安全审查中可能面临更高的合规要求。通过剥离这一业务,药明康德降低了潜在的政策风险敞口,将业务重心转向技术密集型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这些领域的替代难度更高,客户粘性更强。
地缘政治考验,“替代药明康德至少需要8年”
药明康德业绩的超预期表现,更显珍贵之处在于其发生的背景——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持续威胁。这一法案自2024年初浮出水面以来,始终是悬在中国CXO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药明康德的股价和市场信心造成持续冲击。
2024年3月6日,美国参议院委员会通过修订后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明确点名药明康德等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股价单日暴跌超20%。该法案若最终通过,将禁止美国联邦机构与被列入“受关注”名单的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这对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药明康德构成重大威胁。2025年4月8日,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发布长达215页的报告,再次点名药明康德,称其“深度嵌入美国生物医药供应链”,报告甚至估算“替代药明康德至少需要8年”。
然而,法案的立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6月11日,将《生物安全法案》纳入2025国防授权法案的修正案未获美国众议院规则委员会批准,法案暂时搁浅,药明系企业股价应声大涨。2024年9月20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布的《2025国防授权法案》终稿,未包含生物安全提案,法案立法再次受阻。但市场普遍预期,随着2025-2026年新一届美国政府就位,法案的立法流程可能重启,不确定性持续存在。
在这种地缘政治阴霾之下,前三季度公司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31.9%,北美市场收入占比稳定在64%左右,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增长7.7%。这一数据表明,尽管政策层面存在不确定性,美国生物医药企业对药明康德服务的实际需求并未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本土CXO产能短期内难以替代药明康德的规模和效率优势;另一方面,创新药研发的全球化分工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链的切割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实现。
同时,药明康德也在积极推进业务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前三季度,欧洲客户收入同比增长13.5%,中国及其他市场也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化布局不仅分散了地缘政治风险,也为公司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此外,公司持续加大在欧洲和亚洲的产能投资,在德国、新加坡等地建设或扩建生产基地,构建更加分散和灵活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地缘政治风险虽然尚未完全消散,但药明康德通过实际业绩证明了其业务的抗压能力和客户粘性。在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CXO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产能规模和服务质量,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不过,法案的长期威胁仍需密切关注,这也是药明康德加速战略调整、强化全球布局的重要动因。
从市场反应看,资产剥离消息公布后,药明康德A股和港股股价均出现上涨。10月27日,A股药明康德收盘上涨2.73%,港股药明康德更是高开7.51%后收涨3.98%,虽28日有所回落,但扔处于近三年来高点,市场的积极反应,既是对三季报业绩超预期的认可,也是对公司战略调整逻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