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乒乓球,在重阳节再次聚到一起,不论输赢,开心嘛。”75岁的胡永勤道出了在场所有老年乒乓球爱好者的心声。
今天上午,卢湾体育馆内热闹非凡,近百位精神矍铄的老年乒乓球爱好者齐聚于此,参加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乒乓球联赛——“太平洋保险杯”重阳敬老乒乓球比赛。球台前,大家握拍、挥臂、击球,动作娴熟利落,脸上洋溢着专注与喜悦,丝毫不见岁月留下的迟缓。
从10岁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小小银球已陪伴胡永勤走过65个春秋。“手一握拍,我就忘了自己的年龄,球一上台,我就浑身是劲。这份对乒乓球的热爱,早成了我生活里最亮的光。”谈及与乒乓的缘分,胡永勤眼中满是深情。
胡永勤
年轻时,胡永勤曾担任乒乓球业余教练,17岁那年陪卜启娟练球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她进了国家队,还参加过世乒赛。看着自己带的队员在球台前挥洒汗水、不断进步,这份桃李芬芳的喜悦,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退休后的胡永勤也未曾放下球拍,依旧和队友征战在各个业余赛场,一晃眼便已是古稀之年。“今天比的不只是球技,更是老年人不服老的精气神,是越活越年轻的好心态。”他的话,引来身边球友的阵阵附和。
陆剑影(右)和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
同样与乒乓相伴半生的陆剑影,不仅是资深爱好者,更是上海群众乒乓发展的见证者。“小时候去上海市文化宫打球,得排队。”他回忆道,当时文化宫只有两张球台,一张供高级水平选手使用,一张供初级水平选手练习,自己就是从初级组起步,和球友“轮流做大王”,“一开始常是‘一轮游’,后来在和上海各路业余选手的切磋中,球技慢慢提高,最后终于升到了高级组。”为了固定动作、增强力量,他还特意请同事用钢板打造了一块特殊的乒乓拍,每天坚持徒手挥拍练习。
现场的乒坛“常青树”,都见证了上海业余乒坛的发展壮大。说起与《新民晚报》的渊源,代表泛胜俱乐部参赛的陆剑影更是难掩自豪:“我是2013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46岁以上组的单打冠军。”今年,他还代表上海参加了全运会群众组比赛,在团体赛中多次力挽狂澜,收获了宝贵的银牌。而让他格外欣喜的是,今天来到比赛现场的老球友中,一大半都是老相识,不少人从十七八岁时就活跃在上海乒乓圈,也都是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常客,如今虽已鬓生华发,都依然保持着打乒乓球的习惯,这份情谊与热爱,跨越了几十年时光。
比赛开始前,上海市乒协为杨罗根、沈勉为、胡永勤、王国新、郁振德这5位本次赛事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颁发了“挥拍之心”荣誉,以此致敬他们对乒乓球运动的坚守与热爱。赛场边的助威席上,更是星光熠熠。施之皓、郑敏之、郑怀颖、于贻泽、张德英、曹燕华等多位乒乓球世界冠军来到现场,为老球友加油鼓劲。
87岁的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至今仍保持着每周打乒乓球的习惯,遇到普通球友时他常饶有兴致地指点一二。今天,他在致辞中分享的感悟,更是得到了老年爱好者的热烈掌声。“乒乓球运动非常适合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甚至可以作为一些老年疾病的康复手段之一。”徐寅生说,“它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反应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益处。希望更多老年人能拿起球拍,享受乒乓带来的快乐。”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
球声清脆,笑声爽朗,这个重阳节,老球友以球会友,在银球飞舞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乒坛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