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美第五轮会谈结束后,外界看到两国代表的截然不同的表情,这让全球关注者意识到,中国在此次会谈中占据了上风。随着贸易战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再次依靠武力威慑。根据相关军事信息,美国五角大楼在中国周边部署了两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以及一艘被称为“闪电航母”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黎波里号,这三艘舰分别驻扎在日本横须贺港、佐世保舰队基地以及中国南海。它们从第一岛链的南北两个方向对中国施加压力。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美国的军事示威未开始便先后发生了两起重大事故,连续摔了两个“大跟头”。
多方消息指出,就在26日中美会谈接近尾声时,一架美国海军的MH-60R海鹰直升机从尼米兹号航母起飞后,突然失控坠入南海,所幸机组人员成功获救。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同样从尼米兹号起飞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在南海坠海。两名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最终被成功救回。
美国尼米兹号航母接连发生这两起坠机事件,给美国海军带来了极大的尴尬,外界甚至开玩笑地说,这让人误以为美国海军在南海与某方爆发了冲突。实际上,尼米兹号航母发生这种事故并不令人惊讶。毕竟,这艘航母服役已超过半个世纪,船上的设施严重老化。尽管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中期改造,部分设施仍处于上世纪的技术水平,这对舰载机的运行和舰员的操作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根据计划,尼米兹号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退役。然而,随着美国航母的轮换计划出现脱节,年过半百的尼米兹号被派往中东执行高强度任务,任务完成后它并没有立即回到母港“退休”,而是被调派至南海继续展示军力。即便是汽车驾驶也讲究避免长时间连续驾驶,尼米兹号如此连轴转,不出问题才怪。
尽管美国第一时间宣布坠机事件并非敌对行为导致的,迅速堵住了关于中美军事冲突的猜测,事件的影响仍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成为热议话题。
与此不同的是,中方的反应则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问及如何评价美军飞机在南海坠毁的事件,外交部发言人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美方提出,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向美方提供必要的协助。”接着,发言人还补充道,美军飞机是在南海进行军事演练时发生坠毁的,暗示如果尼米兹号早些回家,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类问题。
这番话的含义有两层。首先,中方表示愿意帮助美国,实际上传达了中国在南海拥有充分控制力的信号。试想,如果在自己家门口发生车辆故障,人们自然会关心是否能够提供帮助。在南海这样的复杂海域,美军的飞机掉落,打捞难度极大,而中国作为邻近国家,不仅拥有强大的远洋打捞能力,也有能力伸出援手。其次,提出帮助的言辞背后,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传递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立场。如果将来其他国家在南海发生事故,必然首先想到中国,寻求帮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提供帮助是有条件的——即“如果美方提出”这六个字,这让美国五角大楼陷入了尴尬境地。为什么五角大楼没有回应?因为如果美国同意中国提供帮助,实际上是间接承认了中国对南海地区的主权。此时,如果美方开口求助,就等同于进入中国设定好的语境——在这个语境里,中国是南海的主权拥有者,美国则是“客人”,五角大楼只能默默承受这个“哑巴亏”。
美国此时的顾虑也不难理解。接受中国的帮助不仅会传递出美国向中国妥协的信号,还可能暴露出美国在紧急情况下的无力感。更重要的是,坠毁的两架飞机以及漂浮在南海的尼米兹号航母上,都含有大量涉及军事机密的信息,包括雷达数据、敌我识别系统、通信加密技术等,因此美国绝对不可能允许任何中国背景的船只接近这些军舰和装备。
总体来看,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美国海军力量的衰退,而中国在南海及其他关键地区的影响力则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