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活动上,来自夏庄街道丹山小学的学生在制作树叶拓印生态画。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第二十年,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的第十年。在中小学推动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导向、实践教育本质和美育融合特性。中小学应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机衔接各学段教学内容,为培养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栋梁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明确中小学各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方向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合格公民,具体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绿色基因。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科学知识与政策法规,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知识的“小专家”。三是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关键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四是促使学生践行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并具备解决生态文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受教育层次,系统规划中小学衔接的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阶段。小学阶段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生态文明知识,为学生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中学阶段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环境保护、勤俭节约等价值观,应通过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全过程
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融入,让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一是创新教学方式。采用观察、体验、记录以及游戏等丰富多样的互动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着力构建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课程体系,配套完善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助力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理解生态科学知识与环境问题。例如,开设“生态循环探秘”“喀斯特生态系统保护”等特色主题课程,深刻认识生态规律;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生态文化经典和古代环保典故等案例,如讲解《桃花源记》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介绍古代的环保法令和治水智慧,以此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情;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视角思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激发青少年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路径。
二是利用互联网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区域内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课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生态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系统的奥秘。在线下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家乡的河流、山林等生态区域,提升学习效果。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可邀请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最新的生态科研成果和环保政策法规;组织教师到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题研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借助“互联网+”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空间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以往的生态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学校可以积极搭建多元化的网络平台,比如开设抖音官方账号、小红书企业号等,定期发布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画短视频,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保护的小窍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在公众号上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等生态文明类书籍,引导学生自觉提升环保意识。学校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日常的浏览、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构建区域生态文明教育多元网络
应建立师生互助机制、家校互动机制、学校社区合作机制等,借助多方力量,构建区域良性生态体系。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传播的主要阵地,应整合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开设生态文明特色课程,如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生态伦理等课程,开展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多形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让学校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枢纽。家庭是培养生态文明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场所,要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从小抓起,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寓教于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助推器,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通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督导、河流水质监测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理解个体行为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实现从校园微行动到社会大课堂的转变。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支持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与实践,增强学生的环保行动力,让社会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广阔天地。
助力青少年养成生态文明自觉行为
青少年应自觉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在双重磨砺中提高生态认知,增强生态保护责任感,做到知行合一。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青少年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计划与目标,自觉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了解国内外的生态时事动态,深入体会我国主流生态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提高理性生态认知,为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参与实践活动。青少年应积极参与各类校园生态实践活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中体悟个体生态责任。可利用寒暑假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如社区环保志愿活动等,在公益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生态保护责任感,让实践活动成为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生动课堂。
三是付诸实际行动。青少年在生态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锻炼中能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但有时会出现知行脱节现象。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应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克服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生态行为,做到知行合一,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地生根,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习惯。
(作者石鑫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文志心系西交利物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张翔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大生态战略视域下生态教育体系研究”省创新团队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5版
作者:石鑫 文志心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