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种将“蓝图”说成“实景”、把“进行时”包装为“完成时”的倾向,在一些地方悄然滋长。这种“包装式落实”的倾向,表面看是“重视宣介”“营造氛围”,实则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原则,是形式主义新变种,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审视其表现,可谓花样繁多。有的地方刚启动智慧社区建设,便召开现场会,宣称“打造了基层治理样板”;有的地方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连基础工作都未完成,就大张旗鼓宣布“实现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还有地方把旧成绩“移花接木”到新任务上,拼凑速成成绩单;更有甚者闭门造数、人为注水,虚报各项数据,忙于炮制各种光鲜亮丽的“纸面政绩”。
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正是对这类“重声势、轻实干”“重显绩、轻实绩”歪风的精准纠偏。政绩的底色在实干,经不起粉饰,更容不得作秀。
实事求是,是干事创业的基石。当正常的工作总结与成效发布,异化为脱离实际的“包装式落实”和夸大宣传,不仅扭曲事实,更会误导决策。若依据注水的“成效”数据制定政策,方向难免跑偏,更可能贻误发展机遇。长此以往,一些地方还容易形成“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材料出政绩”的错误导向,一些干部则可能不再聚焦解决问题,转而沉迷于“不干事、只包装”、醉心“造亮点”。久而久之,不仅求真务实的风气被侵蚀,民生福祉也难免受损,公信力更难以维系。
“包装式”落实,为何在基层屡禁不绝?客观上看,一些地方考核指标过频过细、过度强调“凡事必留痕”,变相倒逼基层“先造声势、再补实绩”。但究其根源,在于少数干部政绩观错位。一些干部认为,实干周期长、见效慢、变数多,而“包装”却能提前“兑现”政绩。一篇篇造势的报告、一组组美化数据,在纸面上完成了“任务闭环”,不仅能在考核周期内营造“政绩斐然”的印象,还能缓解因进度滞后可能带来的问责压力。
欲纠治此类乱象,根本在于回归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扭转考核“指挥棒”。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规范督查考核的要求:对周期长的工作实行科学的“过程性评估”;建立工作成效宣传内容回溯核验机制;对弄虚作假行为依规追责,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硬约束。真正让实干者受重用、有舞台,让投机者没市场、受惩戒。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落实工作,贵在一个“实”字。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事情一件一件办成,成绩自然水到渠成。唯有少一些“包装”喧哗,多一些实干担当,发展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来源:半月谈
作者: 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