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心理:为何拼命奖励,孩子还是厌学?真相藏在这个心理学实验里
创始人
2025-10-23 10:23:32
0

你有没有过这种心路历程?

一开始用“考进前五买限量球鞋”“做完这套卷玩两小时游戏” 激励孩子时,看着他为了奖励主动翻开书本,你还暗自窃喜 “这招真管用”。

可没过多久,奖励的 “阈值” 越来越高:球鞋要联名款,游戏要解锁新皮肤,甚至他会直接摆开谈判架势:“先让我玩够,不然我就不学。” 学习,彻底变成了一场讨价还价的生意。

直到某天你说“考得好带你去旅行”,他却无所谓地摇头:“我不想去,也不想学了。”这时你才慌了:为什么我越用心“奖励”,孩子反而越不想学?

奖励,竟是兴趣的“杀手”

-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经典的现象在作祟:德西效应。

1971 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他让大学生解有趣的智力题,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解完题能得钱,第二组没钱,第三组一开始没钱、后来意外得钱。

结果发现:拿固定奖励的第一组,后续主动解题的兴趣明显下降;而没奖励或意外得钱的两组,反而一直保持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戳破了一个教育误区:当一个人原本因“兴趣”(内在动机)做事时,外部奖励(钱、礼物、分数表扬)会像 “稀释剂” 一样,慢慢替换掉内在动机。一旦奖励消失,他就会觉得 “这件事没好处了,我为什么还要做?”

就像一个原本爱看书的孩子,起初是被故事里的冒险吸引(内在动机)。可当你说“每读完一本奖励 50 块”,他读书的目的会悄悄变味:从 “想知道结局” 变成 “想赚那 50 块”。

等到你停止给钱,他会直接问 “没钱我还读什么?” 连原本喜欢的书,也提不起兴趣了。他对阅读的热爱,就这样被 “奖励” 偷换了。

名校生也会厌学躺平?

-

近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名校学生厌学躺平,背后其实是同一个原因,我们的教育,正在大规模地触发“德西效应”。

我们把学习——这件原本充满探索和求知乐趣的事——彻底工具化了。

学习是为了换一个好分数。

好分数是为了换爸妈的笑脸和老师的表扬。

表扬是为了换一部新手机或一场旅行。

最终,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换一张名校录取通知书。

这条“交换链”一旦成立,学习本身的价值就消失了。它成了一个苦差事,一个换取奖赏的筹码。孩子自然会开始计算:“我付出的辛苦,和最终换到的东西,值不值当?”

所以,厌学的深层心理动机根本不是“懒”,而是一种精明的计算后的失望和抗拒:“这笔买卖不划算,我不干了。”

找回被偷走的学习兴趣

-

家长能做些什么呢?核心就一条:尽一切可能,把“学习”和“奖励”之间的那条直钩钩的因果链斩断,让学习回归它本身的价值。

1.停止用物质奖励兑换学习行为。

别再说“考多少分就给你买什么”。庆祝可以,但不要把它变成一场事先声明的交易。

2.把焦点从“换”什么,拉回到“体验”什么。

不要问:“今天考了多少分?”试着问:“今天地理课讲火山,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 “那道数学题解法很巧妙,你想通的时候是不是特爽?”

你的任务是去点亮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那种最原始的心流体验和求知快感,让他自己感受到:“哇,搞懂这个东西本身,就挺快乐的。”

3.让奖励“意外化”和“情感化”。

奖励不应该是一份薪水,而应该像一份礼物。礼物是出于爱和庆祝,而不是预付的报酬。

“这次你为考试真的很努力,我们都看到了。走,周末咱们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不是为了你的分数,是为了你的这份付出。”

结语

-

孩子的学习热情,不是靠奖励出来的,而是靠保护下来的。

保护它不被过度功利的目标侵蚀,保护它最原始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想想看,你是在给孩子发“计件工资”,还是在守护一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今... 《命悬一生》大结局那晚,我关掉电视,长舒一口气,像把胸口压了十六集的石头终于吐出来。它最狠的不是“凶...
国际金价波动加剧,为何会暴跌?... 近期连续创下历史新高的国际金价日前在投资者获利了结中迎来大跌。在截至22日上午的两天时间内,国际市场...
原创 与... 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能源故事正在上演! 拥有“第二个中东”之称的哈萨克斯坦,明明和中国拥有漫长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