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瑜
当我们面向未来,追问“何以中国”,其实就是在探寻“何以青年”。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两个看似“非主流”的案例——海外短视频评论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鲜活“田野”,《黑神话:悟空》让“中华性”的抽象理论变得亲近可感,却清晰勾勒出青年汉学家打开中国学的全新路径。
“在地体验”让中国学扎根现实。成长于全球化时代和数字浪潮中的青年汉学家,接触中国学的方式已与前辈截然不同。传统汉学家往往先从古籍文献中“想象”中国,再通过田野调查“修正”认知;青年汉学家的中国学研究,则往往是在与“当代中国”的同频共振中产生研究的热忱——这份热忱又进一步推动他们去探索中华文明的思想密码与文化基因。比如,爱尔兰工业设计工程师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既源自考察“中国工厂”时对中国工艺的震撼,也来自骑行环游中国所体验的多元风土。与此同时,数字媒介已成为海外青年认知中国的首要窗口,通过影像、社交平台获得的“置身性体验”可以瞬间点燃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这些新趋势深刻重塑着中国学的传播与学术生态。越来越多没有传统中国知识背景却因兴趣深耕中国文化传播领域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推动中国学从精英学术圈层扩展至大众共创的文化场域,也让传统文化走出“故纸堆”,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中国式”日常。
“创新心态”推动中国学外延拓展。中国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更新”。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它日益成为一门融合经济学、国际关系、社会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学问。青年汉学家运用全球史视角、比较政治经济学、数字人文等新方法重新审视中国问题,成为推动学科范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土耳其汉学家忽必烈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切入元朝历史,串联起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脉络;智利汉学家卜睿哲认为,中国对历史的重视以及从广阔历史空间中汲取养分“赋能”治国理政的智慧,正是拉美国家值得借鉴的文化特质……青年汉学家对中国学“过去时”的研究,始终伴随着对“现在时”的观照与对“未来时”的关切。
“比较视角”让中国学链接世界。如今的青年汉学家往往具备多语言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自觉地将中国研究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之中,善于以比较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挪威学者白达鹰被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所吸引,认为对挪威教育及理想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这些基于自身经验观照中国实践的思考也在反哺中国学研究——借助“他者”的镜鉴,我们得以重新发现自身文化的价值,更新对中华文明当代意义的理解。“每个文明事实上都应当有自己的‘中国学’,都应当被‘看见’。”中国学的未来,应当为构建更加平等多元的全球性知识体系而努力,而青年正是这一愿景的“工程师”。
中国学不是“老古董”,而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青年汉学家的打开方式之所以“燃”,是因为他们把“文化”从“历史”拉回“当下”,从“学术”变成“生活”——不是被动接受“古人的智慧”,而是主动用自己的方式“体验、解读、创新”。这正是世界中国学发展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