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原著或看过电视剧。但唐僧师徒一行西天拜佛求经,十万八千里路,山高水险、妖魔鬼怪层出不穷,可谓步步惊心、处处磨难。可为什么书名却用一个看起来十分潇洒、轻松的“游”字呢?
“游”字背后,是古人对远行的别样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古代,“游”这个字的意义远比我们今天要丰富得多。
我们今天提到“游”,首先想到的是“游玩”、“游戏”、“旅游”,带有明显的娱乐、轻松色彩。但在古代,“游”字的含义要庄重得多。
古人讲的“游”,常常与“学”相关联。孔子周游列国,固然有传播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但也是一次长达十四年的游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向各国君主游说,也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同样,司马迁二十岁就开始游历天下,“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种游历,绝非简单的游玩,而是为后来写作《史记》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所以古代的“游”,常常带有求知、探索、增长见识的严肃目的。唐僧西天取经,正是这种意义的“游”——为求取真经而不远万里,历经各国,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信仰。
唐僧取经的真实历史:十七年漫漫“游”学路
现在我们回到唐僧(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师,于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经。他在外游历十七年,到过一百多个国家,最终在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玄奘的这次西行,确实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游”。
他一路行走,一路学习。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的发展情况。在中亚、印度等地,他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都会深入学习当地的佛教经典,与当地高僧探讨佛法。
在印度期间,玄奘不仅在那烂陀寺学习多年,还游历了印度各地,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他参加各种佛教辩论大会,因其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见解,获得了“大乘天”的崇高荣誉。
回国后,玄奘不仅带回了大量佛经,还奉唐太宗之命,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他所游历的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地理形势、物产气候、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从这种意义上说,玄奘的西行确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游学”之旅。他不仅取回了真经,还带回了关于西方世界的丰富知识。吴承恩用“游”字,恰恰抓住了这一本质特征。
《西游记》中的“游”:修行在路,悟道在心
在文学创作层面,《西游记》虽然以唐僧取经为蓝本,但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事实,成为一部富含哲理的神魔小说。书中的“游”,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味。
首先,“游”代表着修行的过程。佛家讲修行,往往不是在静坐中完成,而是在行动中悟道。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艰难险阻,实际上都是修行的考验。每克服一难,他们的修行就更进一步。
其次,“游”象征着心灵的成长。孙悟空从最初的大闹天宫、无法无天,到后来逐渐懂得规矩、学会承担责任,最终成为“斗战胜佛”,这一转变正是在西游的路上逐步完成的。其他角色也是如此,都在旅途中心智逐渐成熟。
再者,“游”体现了佛家“无常”的思想。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师徒四人一路西行,经历各种变化莫测的境遇,正好体现了这种“无常”的思想。而他们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保持取经的初心,正是修行的成果。
“游”的文化底蕴:从《逍遥游》到《西游记》
“游”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庄子名篇《逍遥游》,描绘的是一种超越物质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状态。这种“游”不是身体的空间移动,而是心灵的无限拓展。
《西游记》中的“游”,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思想传统。虽然唐僧师徒的身体是在向西天行进,但他们的修行却是向着内心的深处探索。最终取得的真经,固然是来自西天的佛典,但真正的觉悟却来自于一路的历练和内心的体悟。
换句话说,取经的路途虽然艰苦,但师徒四人的心灵却在不断接近自由和解脱。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庄子的“逍遥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书名用“游”而不是其他更强调艰辛的字眼?
试想一下,如果书名是《西游记》,强调的是“艰辛”、“困难”;如果是《西游记》,则突出了“经历”、“经过”。但这些字眼都无法完整表达取经之旅的多重意义。
唯有“游”字,既能体现空间上的移动(游历),又能体现时间上的过程(游学),还能表达心灵上的成长(游心)。一个字,包涵了地理、求知、修行等多重维度,这正是汉字的精妙之处,也是吴承恩的高明之处。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进行着自己的“西游”?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有时也会遇到“妖魔鬼怪”(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但我们也在这一路上不断学习、成长,逐渐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最终取得的不仅是佛经,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我们的人生之旅,最终获得的也不仅是物质上的成就,更是心灵的丰富和智慧的开启。
从这种意义上说,“游”这个字,不仅精准概括了唐僧取经的本质特征,也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真谛——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路游历,一路成长。
所以,下次当我们再读《西游记》的时候,或许可以更多关注这个“游”字背后的深意。它提醒我们:无论路途多么艰难,保持一颗求学、探索的心,享受过程中的成长与领悟,这才是“西游”的真正精神。
一个看似轻松的“游”字为题。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