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称帝后,决定宴请曾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宴会开始时,三道菜被端上桌。刘伯温看到这些菜后,脸色骤变,突然说:“我们今天必死无疑。”这句话成了现实,宴会上的所有人都未能逃脱朱元璋的毒手。那么,这三道菜到底是什么?而刘伯温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几乎一无所有。在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和李善长等人的帮助下,朱元璋带领义军攻克陈友谅、张士诚等敌人,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
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他重赏那些曾为他拼搏过的功臣们,封了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人做公爵,并将许多战功显赫的将领和大臣们封为侯爵。同时,他还赠送了34位功臣丹书铁券,让他们在犯罪时可以免于死刑或罪责。 然而,朱元璋登基后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对百姓十分关爱,但他也希望大臣们能够保持清廉、正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功臣们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他们过上了奢华的生活。有人凭借权势贪污腐化,甚至为非作歹,压迫百姓,践踏法律。有些功臣开始目中无人,甚至做出叛逆和大不敬的行为。 朱元璋对这些功臣的失望逐渐加深,最终,他决定采取极端措施。为了清除这些腐化的大臣,朱元璋下令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后,他决定在这里宴请那些昔日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宴会开始时,朱元璋心里还带着一些怜悯,特意安排了一道他年轻时常吃的菜——翡翠白玉汤。这道汤由白菜、菠菜、馊豆腐和锅巴碎米粒做成,纯素、简单。功臣们平时习惯了吃丰盛的大餐,看到这道素汤时,顿时失去了胃口。 朱元璋眼见众人吃得兴致索然,心中更加失望,神情也变得阴沉。接着,他命丫鬟们端上了三道大菜。功臣们看见红烧狗肉、兔肉和燕窝粥,顿时大快朵颐,开始大吃特吃。然而,刘伯温却被这三道菜吓得冷汗直流。朱元璋安排的这三道菜,仿佛是在暗示他们的结局。刘伯温低声告诉旁边的徐达:“今天我们恐怕都得死。”徐达愣了一下,没弄明白刘伯温的意思。刘伯温解释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说的“兔死狗烹”正是指他们这些功臣如今的命运。过去的强敌已经被消灭,他们这些功臣也已经没有了用处,应该到了被除掉的时候。 徐达听了,也开始感到不安,他询问刘伯温该怎么办。刘伯温告诫徐达,绝对不能喝酒,必须保持清醒。他们要随时留意朱元璋的动向。于是,刘伯温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庆功楼,而徐达则紧跟着他,心中充满了忐忑。 在接下来的宴席中,其他功臣们依然饮酒作乐,没人意识到潜藏的危机。几轮酒过之后,大家都开始醉醺醺地趴在桌子上。朱元璋见状,悄然离开了宴会。徐达急忙跟了上去,离开了庆功楼。就在他们走出庆功楼时,楼房突然轰然倒塌。里面的功臣们全都死于非命。 这个故事虽然极具戏剧性,但实际上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是后人编撰的民间故事。这个故事的根源在于朱元璋在称帝后,对许多开国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许多人因谋逆或得罪了皇帝而被除掉。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朱元璋大肆杀戮,许多功臣惨遭杀害。 除了那些早逝的功臣外,朱元璋所封的34位开国功臣,大多数都未能逃过屠刀。例如,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等人都在胡惟庸案中丧命,而在蓝玉案中,傅友德、冯胜等公侯也没能逃过一劫。即使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将领,如周德兴、胡美、廖永忠等,也未能躲过朱元璋的杀戮。只有汤和、郭英、耿炳文和沐英等几位幸运的功臣,侥幸逃脱了这一劫。 至于徐达和刘伯温,他们的结局也并非轻松。徐达在担任大将期间,立下赫赫战功,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全国。然而,他并未活到长命百岁,1385年便因病去世。如果他活得更久,很可能也会成为朱元璋手中的刀下亡魂。至于刘伯温,他虽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但依然未能躲过厄运。刘伯温病重时,朱元璋派人给他送药,但由于药效不佳,刘伯温的病情愈加严重。在临终之际,刘伯温清楚地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将一本天文书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并叮嘱他要将书呈给朱元璋。当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的儿子并未学这本书时,才放心下来,刘伯温的儿子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