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停火协议签署这一关键节点,哈马斯凭借手中仅20多名人质的筹码,换取了以色列释放2000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骨干俘虏,以及以军撤出激战2年才夺取的整个加沙地区领土,看似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哈马斯却实现了惊人逆转。而在这场战争背后,哈马斯在宣传、造势、舆论方面取得的全面胜利,无疑是其制胜的关键一环。
据相关报道,哈马斯不仅赢得了本教本族几乎全体支持,甚至在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国家也收获了众多拥趸。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力量足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哈马斯深谙此道,巧妙地与西方白左展开合作。西方白左控制着教育和媒体,通过他们的支持,哈马斯成功地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加沙地区。
以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参与的加沙物资船队事件为例,据媒体报道,这次救援行动表面上是运送救援物资,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战役。真正的指挥者和组织者是赛义夫·阿布·凯什克,而环保少女只是被利用来舆论造势的网红。船队并没有携带堆积如山的救援物资,但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救援物资要进入加沙,并吸引以色列军队来拦截,成功地强化了以色列不人道的印记。
这一策略在西方社会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反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声浪。在欧洲,政要们为了选票,不得不考虑国内大量穆斯林和白左群体的诉求,进而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这种舆论上的攻势,让哈马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为其在战争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哈马斯通过巧妙的舆论引导,让全世界都成为了这场“戏剧”的观众,而以色列则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军事斗争:游击战术的顽强坚守
宣传战场的胜利为哈马斯赢得了外部支持,但军事上的持续抵抗才是其生存的根基。对于哈马斯而言,游击战成为了其对抗以色列强大军事力量的有效方式。在游击战中,哈马斯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也不需要夺取城镇,甚至不需要进行一场传统的防御战。他们只需要化整为零,看准机会,在以色列占领区制造枪响,就能让全世界知道他们还在战斗,还没有失败。
哈马斯本质上是一个为反抗以色列而生的组织,加沙地区巴勒斯坦人的凄惨处境,反而成为了哈马斯获得支持的重要源泉。从亚辛、哈尼亚到辛瓦尔,哈马斯的领导层不断被斩首,但新的领导者又会迅速涌现;武装分子被消灭一批,又会有一批新的成员加入。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源于当地群众的支持。
在加沙地区,高人口增长率意味着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对于许多加沙地区的小孩来说,长大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加入哈马斯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就像加入一个社团,有钱拿,又威风,而且即使战斗出现伤亡,家里还有人养着。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现在以色列正在与新一代狂热年轻的哈马斯武装分子交战。这些新一批武装分子虽然“经验尚浅”,也“缺乏前辈的战术经验”,但是“作战顽强”且能“协同作战”。
这种基于当地群众支持的游击战模式,让哈马斯成为了一个难以消灭的组织。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虽然能够造成哈马斯一定的人员伤亡,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摧毁其生存的土壤。只要当地群众继续支持哈马斯,就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哈马斯就能持续地展开袭扰游击战,让以色列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