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却像个阶下囚。唐玄宗晚年为何如此凄惨?
他不是没权,而是不肯放手,背地里的小动作不断,结果一步步踩进了禁区。下面,就来还原这段充满悬念的历史。
“有一个人帮助唐朝开创了空前繁荣,却为何落得被儿子软禁、孤寂而终?”当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众亲信仓皇西逃。
马嵬坡上,军士哗变,将刀光映在杨贵妃的裙摆上,“赐死”的命令一声而下,玄宗第一次真真切切体会到什么叫大限将至。
逃到成都,李亨却在灵武暗中登基,自称唐肃宗。收到消息的那一刻,唐玄宗才意识到,自己已成“太上皇”,所有权力悉数被剥离。
凡是当过几十年皇帝的人,都难以接受自己突然变成“退休贵族”,哪怕生活条件再好,也受不了那种失落感。
757年10月,唐军收复长安的消息传来,唐肃宗派人风光请太上皇回长安。路上仪仗华丽,御厨精致,种种礼遇看似殷勤可亲,“可这背后,暗流涌动。”玄宗初到兴庆宫时,心里还暗暗窃喜:老儿对我有良心,起码没把我放到什么破败危城去。
可好景不长。唐玄宗恢复旧臣,见郭子仪、李光弼等老将一遍一遍拉着手絮絮叨叨,说当年开边疆、筑长城的事迹,还随口与御前大臣讨论朝政走向。
兴庆宫里笑声不断,百姓看见太上皇出宫,还会自发跪拜报安——这一切,都让唐肃宗坐卧不宁。
“我养你不是为了给你搞事的!”这句话虽然没从唐肃宗口中说出,但每次听李辅国在耳边低语,肃宗都如临大敌。
李辅国并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警告说:“陛下,太上皇最近又有人送信给河西节度使,万一朝廷内乱,再收拾不易。”
于是,限制行动的第一步就这样展开了。760年初,一个圣旨下去,兴庆宫的马匹被调往东都洛阳,“节省开支”为名,实际上是要让太上皇寸步难行。
玄宗心里着急,本想骑马去郊外踏青,结果连匹好马都没了。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760年7月,李辅国假传圣旨,邀请玄宗到西内甘露殿“赏荷花观礼”。
唐玄宗自觉受宠若惊,却没想到自己正一步步走进监牢。甘露殿不比兴庆宫,四面高墙,门窗紧闭。
李辅国一入殿,立刻换掉了所有原来侍奉的太监和宫女,换上自己的人马。从此,玄宗见人要层层请示,动几步还得报备。
“太上皇想见谁?得凭圣旨。
要是想出宫?做梦去吧。”这情形,让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皇帝,一时间形同囚徒。每日除了在殿内徘徊,就是对着窗外垂泪。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气概,顿时成了束手束脚。
而此时,唐肃宗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头疼失眠成了常态,每每听说父亲被谁特赦或会见了哪个旧臣,他就辗转反侧。
太医说他操劳过度,可肃宗心里明白,这病根儿,多半是被老爹给吓出来的。
760年暮春,玄宗的病情也急转直下。曾经那具硬朗身板,如今消瘦憔悴。
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甘露殿廊下,回想当年御街阅兵、兴建馆阁的光辉时代,眼角余光里尽是未遂的野心。
“唐肃宗为什么要把老爹这样对待?合理吗?”我们不妨设问:如果赵匡胤退位后还想把持朝政,能逃出后周太祖的制衡吗?在皇权面前,太上皇的名号,只是一个空洞的面具。
762年4月,唐玄宗在甘露殿咽下最后一口气。没有亲人相陪,没有旧臣送终,孤零零地止息了他的一生。
更讽刺的是,十三天后,唐肃宗也在半梦半醒中撒手人寰。父子同归于黄泉路,太上皇和当朝皇帝生前隔绝,死后相继。
这场皇位传承的悲剧,不仅终结了一代盛世的缔造者,也为唐王朝的中衰埋下伏笔。太监专权宦官弄权从此成风,中央政令不再统一,藩镇坐大,天下分裂局面加剧。
参考资料:[《旧唐书》卷九《玄宗纪》]
参考资料:[《新唐书》卷五《玄宗纪》]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二二〇至二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