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端午、春节并称为“三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过,古人很晚才开始记录中秋民俗。南朝梁人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作为“岁时记”体例的开创之作,依节令详尽记载民间行事,却对八月十五中秋只字未提,仅载八月十四日作“眼明囊”之事。唐诗中倒是已有百余首以中秋或八月十五为主题的作品。然而,唐人笔下的“中秋”未必等同于“八月十五”——它在很多时候显然泛指“仲秋”,即农历八月。曾调侃白居易“居大不易”的顾况,有《望初月简于吏部》一诗曰:“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初月如钩之夜,同样可被称为“中秋夜”,即为明证。此外,这些吟咏秋夜的作品,反映的只是少数文人学士赏月赋诗的雅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关系不大。
目前已知最早系统记载中秋节习俗的文献,当数成书于两宋易代之际的《东京梦华录》。此书作者孟元老出身官宦之家,曾在汴京寓居二十三年,亲历了都城的繁盛——天子辇下,物阜民丰,而他在其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北宋覆亡后,他避难江南,渐入桑榆晚景,“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怅恨之余,不愿这繁华一梦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因而作《东京梦华录》。“梦华”二字,取自黄帝梦游华胥国之典故。此书通常为十卷本,分上下两部分,其体例半出于都邑簿,半出于岁时记,卷一至卷五大抵以空间为线索,上至大内、御街、内外诸司,下至夜市、街巷、酒楼、商铺,旁及河道、桥梁,无不备载,而相关民俗往往杂出于其间;卷六至卷十则依时序行文,自正月初一至除夕,详细介绍都中居民的节令庆典、四时游赏,而卷八即有“中秋”词条,首次完整呈现了中秋节的民俗图景。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汴京的中秋从节前便已拉开序幕。诸酒肆纷纷售卖新酒,门面重新装饰彩楼,悬挂“花头画竿”与“醉仙锦旆”(酒旗),引得市民争相沽饮,至午未时分(下午两三点)酒便已售罄,只得“拽下望子”(收起酒旗)。时令物产同步上市,新出的螯蟹搭配鲜果,成为节令标配。中秋夜热闹更甚,富贵人家修饰台榭用来赏月,普通民众争相抢占酒楼,丝竹之声鼎沸。靠近内庭的居民,夜深时能听见远处传来的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孩童们彻夜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至天明不息,汴京中秋的鲜活市井气象跃然纸上。
《东京梦华录》问世后,仿作不绝,仅南宋一朝,便有《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四种,其中后三种详细记录了迁都临安(今杭州)后的中秋习俗,展现出节日传统的延续与新变。饮酒仍是中秋核心活动之一,临安酒肆的节庆装饰延续了汴京传统。酒店平日即扎缚“彩楼欢门”迎客,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此日则又要装点一新,《都城纪胜》称酒肆“门设红杈子、绯绿帘、贴金红纱栀子灯之类”,与汴京的“彩楼欢门”一脉相承。酒的品类愈发丰富,《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的玉练槌、思春堂、皇都春等名目繁多,《武林旧事》则对酒品有更详尽的记述。
要喝酒,自然少不了佐酒美食,其中的选择更为精细。除节庆必备的新出大闸蟹外,宋人还喜食各种时令果品,且颇有讲究:据《梦粱录》记载,石榴子颗大而白者,名“玉榴”,红者次之;葡萄,黄而莹白者名为“珠子”,又名“水晶”,最甜;紫而玛瑙色者稍晚上市。
之所以要下午就备好酒菜果品,是因为中秋节的重头戏在晚上。《梦粱录》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南宋迁都临安后,临安居民也延续了东京人中秋赏月的雅兴。家中即有楼台的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自可足不出户赏月,而市井小民则“争占酒楼”,一派热闹景象。据《梦粱录》记载,普通人家并非都要去酒楼过节:“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中秋节阖家团圆的习俗在此时已然形成。民间过节,宫里也过节,宫廷节庆与民间热闹相互呼应。《武林旧事》称:“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遥想百余年前,靠近内庭居住的东京市民,同样会在夜深时“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堪嗟!蒋捷在《南乡子·塘门元宵》中感慨道。旧说“梦华”犹未了,才百余年又“梦华”。
跟元宵节一样,中秋节的夜晚也没有宵禁。《梦粱录》称:“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宋代的夜市都卖些什么呢?据《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载:“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𤏶肉、干脯、玉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㸇冻鱼头、姜豉、𠝝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
除在夜市上吃吃喝喝,临安的中秋节还有些不一样的习俗。《武林旧事》称:“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西湖老人繁胜录》则曰:“是夜城中多赏月排会,天气热,宿湖饮酒,待银蟾出海,到夜深船静,如在广寒宫内。”八月半的西湖虽已无荷香拍人,却有三秋桂子,一轮冰魄,这或许也足堪后人“梦忆”了吧?
今人过中秋所必不可少的月饼,其名称在《梦粱录》及《武林旧事》中亦已出现。尽管就目前可见的史料来看,关于中秋节吃月饼、互赠月饼的确凿记录要到明代才有,但《梦粱录》里的月饼,是与牡丹饼、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开炉饼列于一处的。牡丹是季春之花,荷叶、芙蕖是仲夏节物,木芙蓉与菊花皆盛开于秋日,而梅花则衔接冬春。月饼夹在菊花饼和梅花饼之间,极有可能是宋人的“深秋清供”之一,这为后世中秋食月饼的习俗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