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中国从来没有发明过任何东西?这是外网上一个点赞评论量非常高的帖子,质疑的人不理解,全世界都在夸的中国,怎么就没有发明过一些东西呢?
帖子发酵后,很多网友看到后都是震惊的,虽然西方对中国向来都是带着偏见的,但能问出如此愚蠢的问题,还是很少见的,一个延续五千年不断的文明,竟然会没有自己的发明?这简直就是危言耸听,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的发明都有什么?又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国没有自己的发明?
在国外的一些问答网站上,一个问题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如果中国那么伟大,为什么从来没有发明过任何东西?”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个随口一问,但实际上它却照出了一种长期存在且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提问的人似乎下意识地将一个国家的伟大,与某种特定模式的“发明创造”画上了等号。
在这种逻辑的驱动下,一些支持的声音会说,古代的中国无非就是搞了点丝绸、瓷器之类的奢侈品,至于现代那就更简单了,不就是“抄袭”吗?这种看法并非偶然,它其实是一种结果。
想象一下一个西方普通人了解中国的渠道是什么?大多是自家门口的媒体,报道的也多是些短期的热点议题,他们的历史教育提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可能也就停留在“有这么个东西”的层面,至于这些发明到底怎样撬动了世界,很少有人会去深究。
久而久之一种简化的历史叙事就形成了,世界历史就是“西方主导”的进程,在这种剧本里,中国的贡献自然就被淡化了,人们的脑海里很容易就焊上了一个思维钢印,所有真正重要的发明理所当然都来自西方。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他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后来却停滞了,没有催生出近代科学?
这个问题本身很有价值,但也被一些人指出,它暗中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默认了西方的科学是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尺,这其实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体现,可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和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根本就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各有各的逻辑和赛道。
不止是纸和火药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公元105年,一位叫蔡伦的官员改进了造纸术,这件事在当时可能只是一次技术改良,但它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到了8世纪,这种轻便廉价的书写材料传入欧洲,彻底改变了那里的知识传播格局,在此之前欧洲人写字用的是什么?是羊皮纸,这玩意金贵得吓人,据说抄一本《圣经》就要用掉差不多三百张羊皮,知识在当时是多么昂贵的奢侈品,几乎被教会和贵族阶层垄断。
而纸的出现就让知识的成本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实在在地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没有便宜的纸,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如何能传遍大街小巷?
如果说纸是“硬件”,那毕昇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是“软件”更新,这个想法比欧洲的古腾堡印刷机早了整整四百多年,当这两样东西在欧洲结合,一场真正的“知识大爆炸”开始了,直接点燃了启蒙运动的火种。
再说另外两样,唐朝出现的火药到了宋朝已经广泛用于军事,当它传入欧洲后,那些曾经坚不可摧的骑士城堡,在炮火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火药终结的不仅仅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更是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
而指南针呢?它让航海从“沿着海岸线走”变成了“向着大洋深处去”,没有它哥伦布可能永远无法横渡大西洋,那个所谓的“大航海时代”也就无从谈起,他发现美洲大陆靠的就是这枚来自东方的神秘指针,所以这些发明真的只是几个孤立的“小玩意”吗?
先喂饱肚子再仰望星空
当然中国也曾错过历史的班车,16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浪潮我们没能跟上,一度远远落后,这段历史我们从不回避,但要说创新的基因断了,那绝对是看走了眼。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解决生存问题,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天大的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首先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这项技术后来被推广到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估算它帮助这个星球额外养活了大约七亿人口,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方案,一个关乎人类最基本生存权的方案。
还有一项突破发生在1965年,那一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当基本的生存难题逐步攻克,中国的创新视野也开始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去应对那些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比如疟疾这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顽固病魔,屠呦呦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都将其列入了基本药物清单。
再把目光投向未来,能源是所有国家发展的命脉,中国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1亿摄氏度下运行1066秒的世界纪录,它在探索的是人类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
信息安全呢?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发射,让中国站在了量子通信这个前沿领域的无人区,而“天河”、“神威”等超级计算机,则一次次登顶全球TOP500榜单,为全球的科学计算拓展着能力的边界。
这种贡献还体现在发展模式的输出上,“一带一路”的倡议吸引了超过一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它不仅仅是修路架桥,更是通过技术输出,帮助沿线国家建设自己的未来,正如埃塞俄比亚创新技术部的部长所说,中国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榜样。
不只是发明更是玩法
进入21世纪后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从0到1”的原始发明上,所以当看到中国的高铁、5G、移动支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还是那两个字“抄袭”。
然而这种看法却忽略了时代最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创新的定义早就被拓宽了,以高铁为例,中国确实不是第一个发明火车的国家,但中国建成了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网络,这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七成以上。
这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催生了全新的技术标准、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甚至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地理格局,当中国的技术和标准开始出口到其他国家,谁还能说这只是“抄袭”吗?
5G网络也是同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拥有超过459万个基站的网络,占全球60%以上,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了,中国率先构建起了一张能够承载未来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为无数的应用创新提供了土壤,规模在这里催生了质变,本身就构成了核心竞争力。
再看被很多人称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和共享单车,我们坦然承认,这些东西在技术原理上并非中国首创,但它们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整合与应用能力。
移动支付的厉害不在于那个二维码,而在于它将金融服务、社交关系、消费场景、物流体系和数据技术天衣无缝地整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极度便捷的数字生活方式,这种对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和重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创新,所以还有人质疑中国没有发明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