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即使目前被公认为中国楼市最强堡垒的上海楼市,过去三年房价的整体跌幅也达到了30%,但巿场并未崩盘只是分化,所以不要小看楼市的抵抗力与自愈力。那么,跌了30%的上海楼市发生了什么?不能说毫发无损,也不能说“马照跳&舞照跳”,还是有一些现象变异的!
首先是二手房整体走弱,不降价不成交。虽然“825沪六条”放开了外环外的限购,虽然之后一个月又叠加放开了外资购房等一系列利好,市场的成交量有所回升,但降价成交仍是主流,过去几年的“利好政策一来,房东收回折扣”的应激反应不再出现了,市场在屡教之下还是有所改变的。其次是新房的“真保量,假保价”。与二手房认栽相比,新房仍在嘴硬,只是背后技术处理在逐渐浮出水面:一张张的开盘售馨背后,外场渠道中介的朋友圈却依然有售,当然与曾经的“加收茶水费”已截然不同;现场的一房一价表还在,但通过渠道佣金、现场优惠等方式,成交价大都低于表价,价是为量服务的。
第三是土拍依旧强劲,上海“零流拍”纪录继续。热门地块依旧吸引了几家抢地,地价在烘托房价预期,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兑现时分再根据市场应对。非热门区域的地块,“能挂出来就能成交”,一是事先谈好了意中人,底价成交也是成交;二是有关联的城投公司随从,但凡冷场就自家人先接盘,之后再慢慢找下家协议出让。第四是购房者情绪,该买的还是会买。所谓没有卖不掉的价格&只有卖不掉的房子,今天的购房需求依旧存在,不同层级的购房者有不同的考量:刚需看总价(到了心理价位即可),改善看旧房出售进度乃至预期,豪宅看分散资金避险以及能否找到可靠代持人。买房不再是全民第一话题,但需求与信心并未全面塌方,量在止跌,价就有望。综上,30%算不上暴跌,也不是快速下跌导致的所以还在市场可承受范围之内,只是世间悲欢各有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