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央视新闻画面中,作者又一次看到了俄制R73格斗弹和R77中距弹的身影。这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今已经是2025年,解放军早已装备了性能更强的霹雳12、霹雳15系列中距弹,为什么部队里还在使用R77中距弹呢?下面我们就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一、中距弹的发展与背景
所谓中距弹,通常是指可以进行超视距攻击的空空导弹,是第四代战机的必备武器。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苏法等国就相继推出先进战机和配套的中距弹。例如美国的F-15、F-16搭配AIM-7导弹,苏联的苏27、米格29配备R27,法国的幻影2000则搭载阿斯派德导弹。这类早期中距弹大多是“半主动”制导,也就是说需要依赖战机持续提供目标引导,因此会严重限制飞行员的作战动作。
进入90年代后,各国逐渐研发出“全主动”中距弹,如美国的AIM-120、俄罗斯的R77和法国的米卡,大大提升了战机的作战灵活性。
二、我国的困境与进口选择
在80—90年代,中国空军仍以近距格斗为主,主要装备霹雳2、霹雳5等格斗弹,缺乏自主研发的中距弹技术。这使得空军在战术上不得不依靠歼7战机近距离拼杀,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
因此,进口先进装备成了唯一选择。90年代初至末期,中国陆续从俄罗斯引进了70多架苏27系列战机,以及配套的R27中距弹、R73格斗弹。虽然R27存在体型过大、抗干扰差等缺陷,但在当时依旧是解放军手中唯一可用的中距弹,进口数量超过1000枚。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增强战力,我国又采购了100架苏30系列战机,并配套引进了性能更先进的R77主动中距弹。这使得解放军终于具备了与对手相抗衡的中距打击能力。虽然具体进口数量未公开,但考虑到战机基数,规模绝不会小。
三、国产导弹的崛起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科研体系成果逐渐显现:
- 2005年,霹雳11半主动中距弹定型;
- 2006年,霹雳12主动中距弹定型;
- 同年,歼10A服役;
- 2007年,歼11B问世。
到2015年之前,霹雳12和霹雳8已成为解放军主力导弹,搭配歼10A、歼11B等广泛使用。与此同时,R77、R27等俄制导弹依然装备在苏27、苏30等进口战机上。
201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苏35S战机时,又顺带采购了升级版R77-1。此后,随着霹雳15、霹雳10的定型,以及歼16、歼10C、歼20等新一代战机的服役,我国逐渐形成了完全自主的先进空空导弹体系。
四、为何2025年仍有R77?
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源利用。虽然国产导弹在性能上全面优于俄制R77、R73,但在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进口的这批导弹,数量庞大且尚未全部到期。如果提前全部退役,损失会非常大。解放军一贯秉持“能用就用,不浪费”的原则,因此这些导弹仍在执行一些常规任务,比如日常巡逻、空域警戒和驱逐行动。
至于面对美军五代机等高端威胁,自然是歼20、歼35等国产先进战机携带霹雳15等导弹出动,不会依赖老旧的R77。
五、未来走向
截至2025年,当年进口的苏27、苏30战机已经逐渐进入退役阶段,早期的苏27SK更是已经退出一线。随着这些机型退役,配套的R73、R77导弹也会陆续成为历史,只有苏35S的装备情况可能会稍有不同。
结语
综上,解放军目前仍然使用R77,并不是因为国产导弹不够先进,而是出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考虑。等到旧型号战机和导弹彻底退出现役,国产霹雳系列将完全接替,成为空军的绝对主力。
---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再整理成一篇更像新闻评论风格的短文,适合直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