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印媒很纳闷:中印明明都没买到苏-33,可为何中国就能造出歼-15?
创始人
2025-09-27 11:40:58
0

中印航母舰载机发展之路:一场耐人寻味的对比

近期,印度媒体频频将中印两国航母舰载机的发展历程相提并论,这个对比确实发人深省。回溯历史,两国都曾对俄罗斯的苏-33舰载机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随着该机型生产线的关闭,这个梦想最终破灭。然而,中国成功实现了自主研发歼-15的壮举,而印度却只能选择现成的米格-29K,这一差异深刻反映了两国在工业实力和战略规划上的显著差距。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突然宣布关闭苏-33生产线。这款基于苏-27改进而来的舰载机拥有诸多先进特性:可折叠的机翼设计、强化的起落架系统,以及为航母滑跃起飞专门优化的性能。当时该机型仅生产了24架,全部装备俄军自用。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俄罗斯坚决拒绝向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任何国家出口这款先进战机。

2001年,中国成功购入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后改建为辽宁舰),与此同时,印度也在积极寻求二手航母。2005年前后,中印两国先后派出代表团赴俄谈判。俄方开出的条件相当苛刻:不仅报价高昂,而且只愿意出售少量成品,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技术转让。印度曾将目光转向米格-29K,但同样遭遇技术壁垒。在俄罗斯眼中,苏-33的技术属于核心机密,绝不允许外泄。

面对这一困境,两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方面另辟蹊径,于2001年从乌克兰购得苏-33的早期原型机T-10K-3。这架1987年首飞的试验机虽然被拆除了发动机和航电系统,但保留了完整的机体结构。中国工程师以这架原型机为蓝本,结合国产歼-11B的成熟技术,经过多年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歼-15舰载机。该机于2009年完成首飞,2012年在辽宁舰上实现首次起降,2013年正式列装部队。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后续还开发了适配弹射起飞的改进型号,并实现了90%以上的国产化率。

印度则选择了更为便捷的采购路线。2004年与俄罗斯签订合同,2009年首批米格-29K交付使用。这款万国牌战机虽然整合了多国技术,但存在诸多问题:发动机寿命仅有俄罗斯宣称的一半、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事故频发。2022年,印度不得不转而采购法国的阵风-M,但又面临着高昂的采购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两国发展路径的差异,根源在于工业基础的差距:中国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具备强大的技术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印度则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外部供应链的制约。如今,中国已开始列装新一代隐身舰载机,而印度仍在为现有机队的维护问题焦头烂额。这个典型案例生动地诠释了一个真理:只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实现国防自主的宏伟目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旅行业,重磅利好!这波机遇如... 书页轻翻,岁月静好,字里行间皆是风景与智慧。中国商报特别栏目“阅”见商道来了,每期挑选一部书籍伴您航...
原创 从... 【国际舞台上的魔幻现实:从通缉犯到总统的蜕变之路】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金碧辉煌的会议厅里,一位身着笔挺...
原创 如... 碧翰烽/文 有网友问道:体制内开会,不管你是带硬面抄,还是软面抄,哪怕就是拿张A4纸,在上面画小乌龟...
原创 死...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为何会爆发?内部权力结构有着怎样的复杂性?又缘何走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