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毕业典礼过去三个月,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致辞又出圈了。9月6日,程乐松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火出圈,被网友称为“封神”。
“金句”频出
开学典礼致辞全网转载
今年6月,程乐松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一句“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别人眼中的自己”,被众多媒体转载。
如今的开学典礼致辞,也引发了不少年轻人对“哲学研究”“生活状态”的思考:
“与其给大家一大堆的学术和学习建议,形成一个空洞且并无多大价值的‘共识’,还不如与大家说一些学术以外的生活经验”,结合“北大哲学人”公众号的标注,在程乐松2025年开学典礼的致辞中,有不少“金句”被网友“划线”转载——
附: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把文科价值给具象化
这段十多分钟的致辞中,种种堪称人间清醒的表达,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让不少网民破防。就像有网友说的,“十年文科生看到北大哲学系开学致辞泪目了。”
相信无论是不是文科生,在这个致辞中读到的都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力量。没有复杂的术语,没有精密的数据,却用精准又通俗的表达,直击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知如何度过大学时光,不知如何锚定人生的方向。这一席讲话,相信能让很多年轻人安心不少。
这像是精心熬制的一味药,也将文科价值给具象化了。文科没有工具化的训练,但它能够提供一种精神的支撑和价值的引导,让人学会如何安放自我、理解他人、体认世界。文科好像没有解决“具体问题”,但又回答了“根本困境”,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空间里,搭建了一种内在秩序。
其实近些年关于文科价值的讨论并不少,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当下,人们更容易将目光投向令人炫目的技术,把这些誉为“时代风口”。而文科,却不言不语地躲在了聚光灯之外,以至于有了“文科无用论”的说法。
但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文科不夺目,却又始终潜伏在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里,虽不直接产出即时的财富与工具,但却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往往能对社会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就像近些年屡屡出圈的开学/毕业典礼致辞,都在展现一种文科的“胜利”。这些或朴实或隽永、或深邃或直白的表达,之所以打动人心,都是因为展现了文科的魅力——是万千知识提炼之后,留下的一点普适性思索,代表了另一种沉淀的力量。
当然,这些讲话或许令文科生感到“扬眉吐气”,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文科终究也只是知识图谱的一部分。文科终究是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互补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意义。科学技术推动可见的技术前进,人文学科则提醒人们不忘根本的价值追问;一个提供方法和工具,一个提供方向与尺度,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致辞的爆火,毋宁说也是一种提醒,告诉人们知识平衡的意义。人们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偏见,从更宏观的角度接受知识对思维模式的塑造。
就像一位大学生,他或许需要一些功利意义上的努力,比如考一个证书、参加一项竞赛,证明自己专业上的成功;但是他也需要超脱的松弛,能在成功或是蹉跌之际依然保持长远的思索,懂得如何在悲喜之间自如的调适。这或许才是广义知识的意义,既获取技能,也习得思考与生活的方式。
从这个层面看,这个出圈的哲学系致辞,聆听者不只是哲学系学生,甚至不只是大学生,而是所有身处时代浪潮、面对选择与困惑的人。也希望人们能借此有更多的思索,在追逐效率与成果之外,留下一点对自我的关照与追问,让自己心态更从容,步履更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