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俄,中国人心里总有道坎——19世纪那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这事儿记了一百多年。可如今再看中俄关系,画风完全变了:俄罗斯的油往中国输,中国的路往俄罗斯修;俄罗斯的气进中国的炉,钱却绕开美元,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超九成。有人问这是站队吗?不,这叫务实。
先翻历史旧账,那笔账确实疼。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没了;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又被划走。加起来一百五十万,差不多是三个四川省的大小。那会儿清政府内忧外患,英法联军还堵在京城门口,沙俄趁火打劫,硬生生把中国东北的边境线往南推了一大截。
丢了的 不只是土地,还有森林、矿产、渔场这些家底,东北的经济格局都跟着变了。直到2008年,中俄才敲定东段边界,黑瞎子岛分了一半回来,可核心失地再也回不来了。这事儿不是旧事重提,是想说明:中俄之间不是没疙瘩,只是现在的相处方式,早跳出了历史恩怨的框框。
现在的中俄合作,全是“实打实”的好处。2024年双边贸易额飙到2448亿美元,俄罗斯成了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一年要运1.0847亿吨过来,占中国原油进口的19.6%。油管早就通了,从俄罗斯的油田出发,经大庆、吉林,直抵山东的炼厂,中国的化工厂、加油站,一半以上都靠这股“俄油”撑着。
天然气也没落下。中俄东线管道2019年就通气了,2024年送了220亿立方米过来,占中国管道气进口的35%。冬天华北、华东的暖气,不少工厂的生产用气,都来自这条管道。俄罗斯有资源,中国有市场和技术,一拍即合——俄罗斯靠卖能源稳收入,中国靠稳定供应压成本,谁也不亏。
最有意思的是“弃美元”。2024年中俄贸易里,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占比超95%,美元连5%都不到。俄罗斯副总理说,他们本国货币在贸易里占79.8%,对华结算更是主力。这不是故意跟美元作对,是西方逼的——俄罗斯被制裁后,SWIFT用不了,只能找替代方案。中国正好有人民币结算体系,两家一拍即合,8000亿元的本币互换协议一签,企业不用再换美元折腾,手续费省了,汇率风险也小了。
物流通道也玩出了新花样。以前东北的货物要运到南方,得绕大半个中国,现在不一样了——2023年中国批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当内贸中转港,吉林、黑龙江的货从珲春、绥芬河拉过去,装船就能直达上海、广州,2024年光中转货值就超数百亿美元。俄罗斯远东的铁路、仓库也跟着升级,当地失业率都降了,这才是真·互利。
更敢玩的是北极航道。以前中国进口能源,得走马六甲海峡,又堵又不安全。现在中俄一起开发北极航线,2024年俄罗斯通过北海航线运了2186万吨液化天然气,其中亚马尔项目的气,3800万吨都卖给了中国。航线从萨贝塔港出发,穿越北纬80度的冰区,比苏伊士运河近40%。中国买破冰船,俄罗斯维护航道,连气象站都一起建,风险一起扛,好处一起分。
有人说,中国这是帮俄罗斯对抗西方?真不是。俄罗斯被围堵,中国没直接“拉一把”,但货轮天天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跑,油管气管该通就通,这是生意,不是站队。中国需要能源安全,俄罗斯需要市场和资金,双方的需求刚好对上,跟历史恩怨没关系,跟意识形态也没关系。
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旧账,中国人没忘,但也没被过去绑住。现在的中俄关系,是“向前看”的典范——不回避历史,更不纠结历史,只看当下能不能互相帮衬。你有资源,我有需求;你缺渠道,我有网络;你被制裁,我有替代方案。这种合作,没有谁依附谁,只有平等互利。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相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记着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务实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俄现在的模式,或许就是大国相处的新答案:不搞对抗,不搞站队,只搞“各取所需”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