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被弹出车底实现自救?近日,9月19日,一段展示汽车电池弹射技术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视频显示,一辆车身贴着“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字样的汽车在演示中,能够在电池热失控时将电池抛出车身3至6米外,实现车电分离。
该技术演示画面极具冲击力:随着一声巨响,动力电池从车辆底盘下被弹出,落到数米远的地面上。视频配文称,这是“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的电池弹射技术”。
该视频引发了网友激烈讨论:“把活命留给自己,把灾难弹射给众人”“这种弹射技术真的能应用吗?太离谱了”“弹出的电池若带着火焰飞向周边车辆、行人或建筑物,岂不是将危险转嫁他人?”
视频截图。(封面新闻记者)
随着争议发酵,均胜电子(600699.SH)于9月22日紧急回应,明确表示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这家上市公司试图与该项争议技术划清界限。
9月23日,封面新闻记者查询“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时,并未找到其工商备案信息。随后记者致电均胜电子,并未就此事得到回应。
车辆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 电池弹射机制才可能被触发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视频中提到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该机构属于麦特集团,后者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等自主品牌。
麦特集团成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汽车后市场相关业务。然而,记者多次尝试联系该集团,均未成功。
对于电池弹射的安全性问题,技术相关方回应称,视频中的弹射功能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激活,其触发有严格的技术限制和前提条件。
“项目开发之初就确立了‘不安全,不弹射’的核心原则。”一名工作人员解释,系统预留了接入车辆感知、定位及电池管理等多个模块的接口,只有在综合判定车辆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弹射机制才可能被触发。
这意味着,如果车辆正行驶在城市密集区、工厂、村庄或任何人车混行的区域,该功能将被禁止激活。项目方承认早期信息传播中未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确实造成了公众误解。
热失控挑战:电池安全的技术路径分歧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安全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当电池温度过高时,内部会发生连锁放热反应,最终可能导致起火甚至爆炸。
面对这一行业难题,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主流厂商如宁德时代推出的NP3.0技术平台,采取 “内部阻隔”策略,通过阻燃电解液、高熔点隔膜和气凝胶隔热垫等创新材料,构建多道安全防线,将热失控控制在电池包内部。
而电池弹射技术,则代表了一种 “外部排出”思路,试图通过将危险源与车身快速分离来提高乘员生存几率。这种思路类似于飞机在紧急情况下抛弃燃油或某些战斗机抛射弹药的原则。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志光教授课题组最近发表的综述文章指出,有效的热管理需要从产热机制到先进冷却方案进行全面考量,这也意味着电池安全需要系统化解决方案,而非单一技术。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刘涛、黄浪、中国海洋大学金永成团队曾提出了一种新型聚合物电解液(DFM),通过利用甲基纤维素(MC)的疏水相互作用和基于N,N,N',N'-四甲基硫酸铵的DES,实现了快速热关闭功能。
具体来说,在高温下,MC链由于疏水相互作用迅速聚集形成密集的聚合物网络,通过将锂离子捕获到聚合物基质中,改变深共晶系统的溶剂化结构。这导致聚合物电解液迅速固化,阻碍了锂离子的传输,并终止了LMBs的电化学过程,缓解了热失控,提高了LMBs的安全特性和电化学性能,为开发下一代安全且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电池技术发展必须跨越的双重门槛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有网友表示,任何技术创新都有一个从粗糙到完善的过程。如果未来能通过传感器确保电池只会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弹出(如空旷地带),这一技术或许能成为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有益补充。
然而,反对的车主则担忧,现实道路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绝对安全”的弹射条件难以保证。即便技术成熟,也无法完全排除误触发或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的事故。“我觉得太荒唐了。在高速上驾车,左右车道在10秒内是否会有车辆出现,根本就不是能确定的,这个技术如果应用,不知道是在救人,还是在害人。”车主王建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电动汽车和能源存储系统的蓬勃发展,重新激发了全球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努力,同时,也让企业纷纷加强了汽车电池如何避免因热失控而造成意外的研究。本次弹射技术引发的争议,超越了技术本身,触及了更深远的安全伦理问题。一项安全技术不应该只是保护一部分人而将风险转嫁给他人。
目前,电池弹射技术仍处于初级测试阶段。项目方强调,他们自行采购了测试车辆,与任何汽车厂商均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