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信陵君可能不会受到太多关注,但在秦汉时期,他却是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他代表了一种逐渐消逝的珍贵品质——义。少年时代的刘邦正是被这种精神所吸引,因此才会对信陵君充满敬仰,甚至亲自前往祭拜。
战国四公子中,有人评价说只有信陵君真正配得上贤这个字。其他三位虽然名声在外,但或多或少都有瑕疵。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魏昭王之子,魏安僖王的弟弟。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阶层流行养士之风,那些依附权贵寻求发展的人被称为士或门客。
这些士大多是没落的贵族后裔,失去了世袭的特权,只能凭借真才实学在新兴权贵门下谋求出路。比如孔子就曾依附于季孙氏。他们无法依靠家族背景,只能靠自身才华打拼,因此成为当时社会中最优秀的群体。
到了战国时期,养士几乎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地位越高的人,门客就越多。战国末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每人门下都有三千门客,被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然而这四位公子的结局和名声却大不相同。孟尝君为谋相位不惜投敌叛国;平原君喜欢沽名钓誉,把门客当作炫耀的资本;春申君更是淫乱宫闱,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唯独信陵君,赢得了后世一致的赞誉。
信陵君的生平并不复杂。魏安僖王即位后,他被封君并开始广纳门客。最著名的故事是他与隐士侯赢、朱亥的交往,留下了礼贤下士的美名。这样平静地过了十七年,直到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在赵国面临灭顶之灾时,信陵君窃符救赵,迫使秦军撤退,保全了赵国。
因为违背魏王命令,信陵君不敢回国,在赵国生活了十三年。期间他结识了毛公和薛公两位贤士,正是他们劝说信陵君回到魏国,承担起合纵抗秦的重任。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联合五国大败秦军,一直追击到函谷关下,威震天下。
秦国被迫退守关内,于是使出惯用的反间计。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国已派使者祝贺信陵君登基。本就忌惮弟弟的魏安僖王趁机夺回军权,导致五国攻秦计划流产。这次打击让信陵君心灰意冷,他明白再也得不到兄长的信任,从此沉溺酒色,四年后郁郁而终。
从表面看,信陵君最辉煌的事迹只有窃符救赵,政治影响力似乎不如其他三位公子。那么刘邦为何独独崇拜信陵君呢?
首先,刘邦与魏国有渊源。刘邦祖籍复杂,祖父时居住在宋地。宋亡后成为魏国人,迁居丰邑,祖父还被封为丰公。后来丰邑归楚,刘家又成了楚国人。信陵君去世时刘邦13岁,他的少年时代正是听着信陵君的传奇故事长大的。
其次,刘邦与信陵君有间接联系。虽然年龄差距大未能相见,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成了连接两人的纽带。张耳是信陵君的忠实追随者,秦统一后他四处游历,娶了富家女成为富豪。他效仿信陵君广招门客,刘邦因此多次拜访张耳,有时一住就是几个月。后来张耳投靠刘邦,刘邦还将女儿嫁给张耳之子。可以说,信陵君促成了这段缘分。
刘邦任亭长时常经大梁出差,而信陵君墓就在那里。他多次前往祭拜,最后一次是在平定英布叛乱后,特地安排五户人家守护陵园。
最重要的是,信陵君与刘邦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战国四公子养士目的各异:平原君为名,孟尝君为利,春申君为权,只有信陵君为义。他选择门客的标准与众不同,看重德行而非虚名。侯赢是守门小吏,朱亥是屠夫,毛公好赌,薛公嗜酒,这些被贵族鄙视的人却得到信陵君的尊重。
在赵国危难之际,他本可袖手旁观,却选择窃符救赵断送自己的富贵。在赵国他拒绝五城封邑,面对权力被夺也不愿效仿孟尝君或春申君谋权。在义逐渐没落的战国时代,信陵君成为人们怀念的丰碑。
刘邦常被误解为贪财好色,实则对部下极为慷慨,这种大气不正是义的体现吗?可以说,在刘邦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活着一个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