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觅遗珠慧眼识乌金。近日,上海朵云轩与曹素功墨业两大百年老字号联袂推出的“留五斤”藏烟展在南京东路朵云轩二楼举办。这场展览不仅是对朵云轩创立125周年献礼,更是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的首次深度历史性合作,让观众跨越三个世纪,感受中国传统墨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览举办了研讨会
百年老店珠联璧合
展览主题源自制墨业“留五斤”之成规,即在定制制作时会适量多制(五斤为约数)留作库存储藏,一备发生残损时替换补充,二作存档留样,三为应付不时之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行业归并时,众多制墨企业并入曹素功,使各自留存的墨品汇聚一处,不少平时稀见的墨品得以幸存。
参观者跟随专家上手藏墨
为配合朵云轩创设125周年纪念活动,曹素功墨厂翻箱倒柜出藏品,遴选出年代久、市场少、制作精、形制美的名品佳作125件套(计348锭)。这些墨品时间跨度从清康熙至1990年代,以清道光至民国为主,制墨作坊涵盖曹素功、休城胡开文、屯镇胡开文等上海开埠后的主要制墨坊肆。
“留五斤”藏烟展展品
朵云轩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立于上海,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起家,享有“江南艺苑”之美誉,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传承者。曹素功墨业则更早创立于康熙六年(1667)的徽州,作为清墨四大名家之首,其制墨技艺已传承358年,是中国制墨史的活化石。
这两家百年老字号在文房四宝业界和书画艺术圈均享有盛誉,且交往密切,相辅相成。一个作为制墨业的领军品牌,一个作为墨的重要使用者与销售者,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和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分别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品荟萃蔚为大观
展览中的墨品琳琅满目,既有单锭,也有组合套墨,定制墨主包括清朝官吏、民国元老、社会贤达、文士达人、诗社学馆等;选题和用途包罗万象,包括私藏墨、赠礼墨、纪念墨、贺礼墨、官府墨等。
展品中不乏曹素功的经典之作,如“耕织图”是曹氏第三代业主根据康熙御诗及御用画师绘制的农耕蚕织图制成套墨,开创了“御制墨”之新墨种。“御制铭园图套墨”“御制西湖四十五景诗墨”均由曹素功首制,风靡一时。贡墨“二十八星宿套墨”“二十四功臣图套墨”等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同款,弥足珍贵。
“留五斤”藏烟展的拓片展品
展览还集中了一批同治光绪年间文人定制的自用墨,如道光年间江苏按察使勒方锜定制的“少仲氏临书之墨”,清状元徐郙定制的“徐郙氏点经之墨”,光绪年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裕庚定制的“朗西学书墨”等。这些墨品不仅体现了文人个性化需求,也促进了制墨技艺的提高。
参观者在展厅中
墨在古代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文人书房陈设、自怡赏玩之雅物。展品中如清末状元洪钧的“洪文卿什袭”墨,道光年间女诗人赵棻以其斋号定制的“滤月轩珍藏”,清末金石家吴大澂定制的“龙节虎符馆藏墨”等,都体现了文人的雅趣。墨还是文人墨客相互赠酬的雅物,体现意气相投、脱俗尚文的气质。于右任以自家书斋号定制的“鸳鸯七志斋组墨”,顶款“国产油烟”彰显其抵制洋烟制墨的爱国情怀。
文化传承时代新声
此次展览不仅展品珍贵,学术价值也十分突出。主办方为每一件展品都撰写了详细注解,揭示了晚清以来制墨业与文人之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流变。展品来源可靠,研究足见权威,两大品牌以挚诚、敬畏的学术态度,科学严谨地研讨,循常理、遵逻辑,识是非、甄真伪。
展品荟萃
上海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朵云轩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名川回顾了两大文化品牌珠联璧合的历史;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弘分享了曹素功留五斤墨的发现过程及其展览意义;上海笔墨博物馆首席研究员林仕亨先生分享了展品中《金陵十二钗》合作墨背后,两大品牌强强联手邀约书画家共创的精彩故事。
本次展览在朵云轩这一海派文化地标举行,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墨文化发展史,尤其是海派墨文化的发展历程。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徽派制墨在海派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滋养、发展、壮大,并在百年中走向巅峰。展览将持续至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