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是明末历史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少人觉得朝堂不得志的顾宪成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组建了这个代表江南士绅的官僚组织并最终祸害了大明。这是不是事实,顾宪成和东林党真有这么大能力么?
首先,来聊一聊促使东林诞生的背景和直接原因。
明朝内阁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皇权一边。正统朝后皇帝们为了进一步集权不断提升内阁地位(内阁兼任六部职务),让“秘书们”逐渐深入政务决策之中,即延续百年的“阁部之争”。从明世宗开始,大明的集权统治进入了一个新模式。
皇帝通过扶持、扩大内阁权力,让内阁跃居六部之上。进而通过内阁,来进一步制衡外朝官僚以及蚕食朝廷权力。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无一不是借这个模式叱咤朝堂。
张居正亡故后,为了清除朝堂里的张系势力,也为了震慑后续的内阁成员(别想做第二个张居正)。万历选择与外朝合作,打压内阁并搞臭张居正。但万历很快又意识到,没有外力支援,他的皇权会被外朝侵夺。
所以万历又有了重新扶持内阁的打算,但被压制几十年的外朝官僚们,岂肯放过这个出头的机会?于是他们就以“反权臣”为由,近乎无条件的攻击内阁。
锡爵尝语宪成曰:当今所最怪事,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宪成曰: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
《明史纪事本末》
顾宪成和王锡爵(内阁首辅)的针锋相对,就是它们这种不可调和矛盾的直接体现。其本质还是朝廷(官僚集团)和皇权的斗争,只是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双败。
万历虽然凭借皇权将以顾宪成为首的“刺头们”全部逐出了朝堂,但他也在内阁扶持不起自己的“提线木偶”。因为诸位“前辈”的榜样作用,没人愿意再站出来做皇帝的炮灰了。一到需要直面外朝硬拼的时候,内阁大佬们无一不选择撂挑子。
所以万历对这部分“刺头”的打压,就远不如张居正打压心学那么成功。
一方面,离开朝堂的顾宪成们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他们的理念,获取了不小的舆论支持,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派系“东林”。或者说只要认同约束皇权(扩大朝廷权力),就算视顾宪成这个人为仇雠,也可以说是“东林人士”。
另一方面,由于没人愿意做操刀手、炮灰,万历也无法像他爷爷世宗那样肆意清洗朝堂。到他驾崩,东林系官员也仍在朝堂保持着相当的存在。
万历驾崩后,东林官员借着光宗短命的混乱,通过主导“红丸和移宫”两案控制了朝廷。但这也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因为皇帝的天然使命之一是集权,而且天启有听话的操刀手和炮灰 – 魏忠贤。
在皇权的加持下,魏公公很快就组织起被东林系官员排斥的势力,进而连兴大狱将不站队自己的官员近乎团灭。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便于整治异己,魏忠贤相中了一个非常好用的罪名“结党”。
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其为讲院,亦不过一郡之内耳 … 乃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以至言夺情奸相讨贼,凡一议之正,一人之不随流俗者,无不谓之东林 … 然则东林岂真有名目哉?亦小人者加之名目而已。
《明儒学案》黄宗羲
凡反对自己的,不论是否认同东林的理念,全给扣上“东林党”的大帽,然后投入大狱往死里整。这一时期除了“一代东林”被魏公公物理消灭,大量不满魏忠贤的官员也同样被当作东林予以清洗。
到了崇祯朝,虽然崇祯视魏忠贤为威胁,但他也没有扶持“东林党”的打算。所以崇祯清理完魏忠贤及其党羽后,“东林党”和“阉党”实际上已经双双不存在了。但是产生了一个新现象 – 自我贴金。
因为整个崇祯朝,阉党就是祸国殃民的代名词。所以惨遭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就转而成为正面形象的代名词。大量斗争失败以及难获朝廷任用的官员们(包括部分依附魏忠贤的),开始自封东林党并将自己的不得志归咎于“阉党”迫害,“二代东林”就这么诞生了。
到崇祯十七年由于北京朝廷的速崩,“二代东林”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期。这些在崇祯朝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们,纷纷以正人君子的身份挤入了弘光小朝廷。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确以及争夺权力,他们还帮“阉党”扩充了一员大将 – 马士英。
马士英早年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从万历四十七年出仕到天启七年阉党垮台,他不是在外任(知府)就是在家丁忧。你说他上表阿谀魏忠贤功德,这有可能,但加入阉党,老魏看得上他么?
崇祯二年,他被朝廷起复,也旁证了当时没人把他当阉党。更重要的是崇祯五年,他受命巡抚宣府期间,被镇守太监王坤告发下岗,还有不少复社成员为他喊冤,称其被阉党构陷 …… 所以明末官场的党派划分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为斗争而随意乱贴的标签。
最后简单再来聊聊,东林和江南士绅。简单来说,它们之间就没啥直接关联。
虽然“东林八君子”都是无锡和常州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东林”就来源于江南士绅。首先如黄宗羲所言,讲学自然是就近组团才方便,“一郡之内耳”。其次,东林是个以共同理念组团的松散团体,可以说其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江南人士占得比例一点也不高。
注:明朝的“江南”严格来说只包含,应天(南京)、苏州、常州、松江(上海)、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之地。
比如“东林三大佬”中的赵南星是北直隶正定府人、邹元标是江西吉水人。除他俩之外,“一代东林”里叶向高、刘一燝、孙承宗、韩爌、杨涟、周朝瑞、史继偕、何宗彦、朱国祚等等大佬级人物都不是江南人。
著名的《东林点将录》里收录的109名东林党徒中,籍贯在江南的只有22人。这个比例真的高到可以说明,东林是江南士绅的代表或者源自江南士绅?而且这22个东林,被魏忠贤弄死了八个,剩下除了钱谦益无一是高级官僚,他们怎么代表江南士绅在崇祯朝去霍霍大明?
除此之外,魏忠贤掌权的三年里,内阁共出了三任首辅,顾秉谦、黄立极和施凤来。其中顾秉谦是苏州昆山人,施凤来是嘉兴府人。所以江南士绅们还在同时投资,“视自己如仇”的魏公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