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7月25日
全文共390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突袭爆发,清军惊慌失措,揭秘战争背后惨烈真相。
文|潇湘倦客
一艘悬挂龙旗的巡洋舰在朝鲜海面遭遇突袭,炮弹撕裂清晨的宁静,也撕裂了一个帝国的迷梦。
1894年7月25日7时45分,朝鲜丰岛附近海域。晨曦初露,海面宛若绸缎,金光粼粼,谁也不曾想到这片宁静即将被彻底打破。突然,一声刺耳的炮响划破长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吉野”号巡洋舰首开火炮,炮弹越过两海里距离,轰然砸向“济远”舰。
炮弹正中舰桥,一声惊呼未出,大副沈寿昌便当场殉职,头部中弹,脑浆飞溅,鲜血溅满方伯谦肩上的制服。紧接着,二副柯建章腹部中弹倒地,哀号未绝,已然血肉模糊。瞬间,“济远”舰甲板陷入血与火的炼狱,硝烟与血腥扑鼻而来,呛得水兵睁不开眼。
1894年夏,朝鲜半岛战云密布,东学党起义愈演愈烈,朝鲜国王仓皇之下向宗主国清廷求援。清廷遂于6月派袁世凯率部赴牙山。日本借机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号也出兵朝鲜,拒不接受清廷共同撤军的要求,企图以武力控制朝鲜。
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在明治天皇的主持下作出重大决策,决定正式对大清国开战。预备役海军中将、著名主战论者桦山资纪被被紧急召回现役,接替主张守势的原海军军令部部长中牟田仓之助。
7月22日,桦山资纪抵达九州佐世保港,在舰队司令部秘密召集舰队高级将领会议,并传达了来自大本营的密令——在朝鲜海域“伺机痛击北洋水师”。
次日上午11时许,日本联合舰队悄然启航,第一游击队率先离港。编队由“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新锐巡洋舰组成,航线直指朝鲜西海岸,一场早有准备的偷袭行动已然就绪。
7月25日清晨6时30分左右,丰岛西南海域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日本三艘巡洋舰在丰岛西南的长安堆附近发现两缕烟柱,极目远眺,正是从牙山返航的“济远”和“广乙”舰。“吉野”等舰立刻拉升锅炉压力,加速逼近,炮口已经悄然转向目标,海战一触即发。
7时45分,在双方距离约3000米时,“吉野”号率先发难,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炮。没有任何宣战,也未走外交程序,日本舰队采取的是彻头彻尾的不宣而战,以海盗式的偷袭拉开了中日战争的血色帷幕。
从兵力配置上看,中日双方参战军舰实力悬殊:
中国:济远号(2355吨,15节航速)、广乙号(1000吨,16.5节航速)
日本:吉野号(4216吨,22.5节航速)、秋津洲号(3150吨,19节航速)、浪速号(3709吨,19节航速)
从军舰的吨位、火炮数量和射速上对比,日本军舰均占据压倒性优势。对于清军来说,这本就是一场几乎毫无胜算的遭遇战。
战斗打响后,“济远”舰舰桥上指令一片混乱,官兵惊惧难掩,稍做还击后便开始向西逃跑。然而,“广乙”号却未随之而退。这艘来自福建船政局的老旧巡舰虽性能落后,却毅然选择迎战强敌,️其战斗精神分外悲壮。
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广乙”号冒着密集炮火冲向日本舰队,企图在近距离向日本军舰发射鱼雷。然而,在“秋津洲”和“浪速”舰的猛烈攻击下,“广乙”舰桅杆断裂,舱室起火,船身倾斜,官兵伤亡惨重。
最终,这艘勇敢的战舰被迫退出战斗,在无法返航的绝境中,舰长下令驶向朝鲜十八岛附近。在战舰损坏,弹尽粮绝之际,官兵们点燃了舰上最后的火药,令战舰焚毁于海岸边。火光腾起,伴随浓烟与呐喊,忠魂俱灭,竟无一人投降。
战至8时30分,“济远”舰在日舰追击下降下龙旗,悬起白旗示降。不料当“浪速”号逼近时,舰长方伯谦竟又下令加挂日本海军旗。此举一出,引来“浪速”舰警觉,随后发出信号勒令“济远”立即停轮。
就在这时,载有第二波增援朝鲜清军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先后驶来。
按照原定计划,“济远”舰返航是完成为增援清军护航的任务,确保“高升”和“操江”安全驶向仁川。然而方伯谦不顾护航使命,抛下两舰继续逃跑,仅以尾炮仅象征性地攻击“吉野”舰。
12时38分,“吉野”舰追上了“济远”舰。“济远”舰尾炮阵地上,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用尾炮连续发射三发炮弹,其中一枚命中“吉野”,使其受创撤退。这是丰岛海战中北洋水师唯一的亮点。
就在“吉野”舰追击“济远”舰的同时,日军的“浪速”舰也发现了缓缓驶来的“高升”号,一场震撼世界的悲剧上演了。“高升”号是清廷以高价租用的英国商船,由英国船长T.R。Galsworthy指挥,船上载有增援朝鲜的清军官兵950人。
9时15分,“浪速”号升起旗语,勒令“高升”号“停轮”、“下锚”。随后,日军派出几名军官登上“高升”号进行检查,并命令“高升”号跟随日舰行驶。
英国船长抗议无果后表示服从,然而,但船上的清军官兵听闻日军命令后大为震怒,他们将船长“软禁”于船舱内,誓言“宁死不降”,场面一度剑拔弩张。
“高升”号上的气氛迅速恶化,清军强行控制了通讯设备,并不许船长与外舰私自联系。船长Galsworthy恳请再次发信号与“浪速”交涉,试图以“尚未宣战”为由争取退回大连或旅顺,但请求遭“浪速”舰断然拒绝。
“浪速”号随即下令,要求所有非交战国船员立即离舰,暗示即将动武。空气凝滞,死亡的阴影悄然逼近。
面对日军的最后通牒,清军官兵坚决表示:“宁愿死,决不投降!”他们封锁了甲板出入口,不允许任何人离船。英国船长要求日军再派小船前来谈判时,遭到了拒绝。
不久,“浪速”舰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英国船长和两名随行西方职员当即跳海逃生。船上几名情绪激动的清军士兵误以为其投敌,向其开枪射击。
下午1时整,日本“浪速”舰悍然向“高升”号发射鱼雷,并用重炮轰击。中雷后,“高升”号船体裂开迅速下沉,船上清军官兵用步枪等轻武器英勇还击。更为惨烈的是,当落水者在水中挣扎求生之际,日军竟用机枪向海面人群扫射。海水顿时染红,无数忠魂沉入碧海。
“高升”号上共载有清军:
义胜前营300人、通永练军左营500人、亲兵前营炮队100人、北塘水雷营35人,除200余人生还外,其余700余人全部殉难。
英国船长和两名西方船员被日方救起,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少校则在水中奋力游向朝鲜沿岸,勉强脱险。他后来的证词,成为审视“高升号事件”的重要西方材料之一。
与“高升号”同时驶入战区的“操江”舰因火力远逊日舰,被“秋津洲”舰俘虏,丰岛海战以北洋水师惨败告终。
▲高升号事件模拟
丰岛海战的惨败,暴露了清廷战略层面的致命短板:决策迟缓、信息闭塞、兵无统筹、将无主见,表面上强兵,实则空壳。
战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准备率主力舰队接应在朝鲜海域执行任务的“济远”与“广乙”号,以确保运输线安全,但李鸿章来电否定了这一计划,令丁“毋轻动大舰队”,理由是“勿惹强敌、以和为贵”。
当“威远”舰从仁川带回日本舰队逼近的情报时,方伯谦无任何警觉,仍派“威远”舰先行回国,自己仍冒险滞留朝鲜海域。此种对情势之误判,为后续全线崩溃埋下伏笔。
李鸿章明知敌强我弱,却仅令“济远”等轻巡舰护航,对丁汝昌提出派大舰队接应的建议予以拒绝。这种一厢情愿的避战求和心态,导致丧失战机,陷己于孤军深入、腹背受敌之境。
清廷雇佣英国船只运送军队,以为能得到国际法保护。但日本强词夺理,称既然爆发军事冲突,即适用“战时国际法”,悍然击沉英国商船。这一事件震惊世界,英国社会舆论哗然。
可耻的是,方伯谦逃回威海卫后谎报战果,他在航海日志中写道:
“船尾连发四炮,皆中敌舰要害,击毙日方提督与军官数十人,敌舰挂龙旗佯装败逃。”
更令人惊愕的是,方伯谦还篡改交战时间,以掩盖其逃跑行为导致“高升”号被击沉的事实。丁汝昌则未经核实就上报“济远”号击沉了日本“吉野”号,实际上“吉野”仅受轻伤而已。
这种自上而下的谎报风气,使清军陷入“自欺欺人”的泥淖,更深一层腐蚀了本已脆弱的军心。
战海未止,战陆已起。7月28日夜,日本陆军开始进攻驻扎在牙山的清军,清军在无后援的情况下被迫弃阵北撤,沿途溃败,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但事实上,战火已于丰岛海域燃起,且是以清军首战惨败收场。
▲《甲午风云》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该片于1962年上映
丰岛海战规模虽小,却是甲午战争的开端,也是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第一枪。军事史专家徐焰少将指出:
“日本右翼学者同中国学者谈历史问题时,经常提出要共同研究卢沟桥事件谁先打第一枪。其实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一枪早就打响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早在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域便已开始
这场战斗的结果,让日本掌握了朝鲜西海域的制海权,在朝鲜的清朝陆军陷入缺乏海上支援的孤立境地,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成为甲午战争中致命的战略转折点。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在世界历史上意义重大。日本由此崛起,进而打败俄国,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而中俄两国先后失败,最终促使两国旧有的专制王朝体制被推翻,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曲折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塑造了20世纪国际战略的新格局,影响深远。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大清王朝来说打击甚大,昔日清廷仅为西方列强所败,如今竟然被一个东方小国击溃,而且败得惨痛,所签条约极其苛刻,这是何等深重的耻辱!
甲午一役的惨败,令清廷国际声望一落千丈,这也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日本获得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使其国力迅速膨胀,同时也刺激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扩张的野心,为日后更大规模的侵华埋下伏笔。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由冯小宁自编自导,该片于2012年7月6日上映
2014年,丰岛海战120周年之际,俄罗斯《纽带网》刊载文章,援引《金融时报》亚洲事务主管戴维·皮林的话:
“在历史上有过中国强而日本弱的情况,也有过中国弱而日本强的情况。然而我们还没遇到中国和日本都是强大的国家的这种情况。”
这一观点提示当今东亚局势的复杂与微妙。
时至今日,东亚格局早已与1894年截然不同。而中日两国也同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前列,并跻身为地区强国。在这种新格局下,既充满机遇,也潜藏着风险,挑战与希望并存。
131年前的丰岛海战,惨败教训依然振聋发聩,那段悲壮而屈辱的岁月提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和平需要实力捍卫,尊严要靠自强赢得。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李鸿章全集》中华书局,2006
《甲午战争史料》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联合舰队战史》东京:海军出版会,1988
《甲午战争回忆录》吴玉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甲午战争研究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更多内容请看🔻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