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早高峰,广州市民遭遇“上班雨”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
9日傍晚,广州市民游客打卡“下班霞”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
9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抢险人员排涝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彭纪宁 实习生 唐瑶
5月9日,一场暴雨突袭广州,先烈路秒变“河道”,车辆在齐膝深的积水中艰难挪动;越秀麓苑路口桥底、环市东路电视台门口等路段,积水漫过行人小腿……“出门看海”的调侃背后,是市民对城市内涝的无奈与焦虑。而这并非孤例,5月6日-7日,强降雨之下,中山部分地区3小时降雨量突破100毫米,街道积水没过车轮,商铺货物浸泡水中;深圳宝安区多街道内涝,店主望着被淹的货品蹙眉叹息。接连多日、多地的内涝频发,再度揭开城市排水系统脆弱之困。
症结剖析 城市内涝背后的痼疾与短板
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短视与治理缺位,是内涝频发的核心病灶。随着城市人口与建筑密度的激增,早期设计的狭窄排水管网早已不堪重负。以广州为例,老城区部分建于上世纪的排水管道,因材料老化、技术落后,管壁破损严重,淤泥与杂物常年堆积,排水效率大打折扣。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城市建设中的“野蛮”现象不断蚕食排水系统:施工破坏原有管网、大面积硬质铺装阻断雨水下渗,让本就脆弱的排水体系雪上加霜。
家住广州的资深城市旅游策划、评论专家劳毅波认为,“年年清淤年年淤”的怪圈,暴露出治理方式的缺陷。长期以来,清淤工作多为应急式处理,仅针对积水严重区域“头痛医头”,而缺乏对整个管网的系统性排查。清淤设备与技术落后,人工操作效率低下,难以清除深层顽固堵塞物;清淤周期缺乏足够科学的标准,不同区域“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导致管网反复堵塞。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缺位加剧了问题:垃圾随意丢弃、餐饮油污直排乱象难以遏止,各类杂物不断涌入管网,形成“清淤—堵塞—再清淤”的恶性循环。
民意诉求 清淤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功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内涝频发痼疾难治,让不少市民无奈又不解。
中山市的李先生说,火炬区的张家边、陵岗等地,十年间每逢暴雨必内涝,即便政府多次投入整治,水浸问题仍是顽疾。五星村居民刘女士无奈地感叹:“年年修年年淹,清淤车来了又走,钱花了不少,问题却没解决。”
深圳宝安福永的居民在网络上直指排水系统能力不足:暴雨时路面瞬间积水成河,车辆被淹事故频发,相关部门不仅应急响应迟缓,积水排放与交通疏导也严重滞后。一位店主难掩愤怒地说道:“街道刚清完淤,暴雨一来又堵,内涝还是照样发生,清淤完全是走过场!”
广州老街坊们的抱怨更道出治理痛点:“清淤工人确实辛苦,但管网堵塞问题始终没解决。后来才知道,很多地方清淤只做表面功夫,深处的淤泥根本没清干净,再加上垃圾乱倒、工地泥沙乱排,管网怎么可能不堵?”
破局之道 从经验借鉴到系统治理
面对内涝之困,其他城市的实践经验,堪为他山之石。青岛的百年排水系统堪称典范,早期德国设计的雨污分流管网,结合依山傍海的地形优势,实现雨水快速入海;如今持续升级改造,使其管网密度与建设标准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北京则依托“分区管理”“智能排水”等创新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智慧排水体系,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精准调度,有效应对极端天气。
有观点指出,根治内涝顽疾,需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治理体系。在管网建设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将排水防涝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对新区实行高标准规划,对旧城同步推进管网升级改造。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搭建城市排水防涝大数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内涝风险,实现精准调度。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从规划设计到验收维护的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
有专家建议,在清淤治理方面,运用管道机器人、声呐探测等先进技术,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体检”,制定差异化清淤方案;推广机械化、智能化清淤设备,结合微生物清淤等新技术,提升清淤效率与深度。同时,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对违规排污、乱丢垃圾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增强城市的雨水吸纳能力。
下一篇: 怎么买到新八戒开挂透视挂—有挂透视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