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谈到侯景兵败之后逃至寿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欲求娶王、谢两家女儿,梁武帝萧衍不允,侯景便心生怨恨,此时又遇东魏高澄与梁朝和好,那么侯景这枚定时炸弹何时会炸呢?
养不熟的“白眼狼”—侯景
本来
梁武帝
就有意与东魏交好,且能保住被俘的侄子
萧渊明
,定然是不会听从侯景带兵征讨东魏的想法,只是梁武帝还没有下决定。
这时侯景可是坐不住了,试想,这可是关乎自己性命的大事,万一东魏以侯景为条件可以换回萧渊明,两国才能交好,想必梁武帝一定会同意,到时候,侯景岂不是瓮中之鳖了吗?
侯景先前带兵征讨东魏的想法已经被梁武帝否决,可以说便是认定梁武帝有意把自己送到东魏,于是侯景伪造一封东魏高澄写与梁武帝的信,信中就是两国和好以侯景交换萧渊明,侯景写作此信意在试探梁武帝是否真正会答应这个条件,把自己送到东魏。
果然,梁武帝不知这是一封出自侯景之手的伪信,便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意思是我侄子萧渊明早上回来,我晚上就能把侯景送到东魏去。侯景得知之后,便确证了梁武帝不会保住自己,于是有意在寿阳密谋造反。
侯景反梁,梁武帝不以为意
要知道寿阳这个地方,是侯景被
慕容绍宗
击败带残兵八百赶走了此地的官吏得到的,虽说梁武帝不予问责,封了其这个地方的州牧,侯景便把此处最后大本营,期间多次向梁武帝求取钱财武器,意想不到的是梁武帝竟然屡屡答应了。梁朝无论大臣还是将军,例如萧范、羊鸦仁等人都已看出侯景已有反心,多次劝谏梁武帝,然而梁武帝不以为意,听之任之。
公元548年
,侯景率兵八千起兵寿阳,梁武帝仍然不以为意,派萧纶率军征讨侯景。侯景主动出击争取优势,对外宣称攻打合肥,实则攻占了谯州(安徽滁州)马上引兵渡江。梁武帝诏群臣商议对策,羊侃请求派兵一方面前往采石(安徽马鞍山)阻挡侯景,另率一队攻向侯景大本营寿阳,那时侯景必定头尾不能两顾。
不得不说,这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应对措施,虽然侯景在寿阳有留守兵马,然而其兵力又如何比得上一个梁朝的兵马呢?但梁武帝每一次的决策都令我们十分出乎意料,因其宠臣朱异一句侯景不会渡江,梁武帝便否决了羊侃的建议。
萧正德密谋侯景,梁武帝再次中招
在此之间,萧正德与侯景也已密谋。且说萧正德的为人,名字叫做正德,为人实属不敢恭维。平日不讲礼数也罢,与狐朋狗友瞎混也罢,更是随意盗掘坟墓,屠杀百姓耕牛,长期以此为乐。
然而梁武帝继位之后,一直没有孩子,便收养萧正德为子,不久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萧统
出生了,可想萧正德肯定不再是梁武帝的儿子了,于是便被梁武帝打发走了,正是如此,萧正德也心生不满,一直在等待着时机,而恰遇侯景抛来橄榄枝一同反梁,那么萧正德为什么会反叛也可以说得通了。
然而梁武帝萧衍是不知道这一点的,其没有听从大臣羊侃的建议,此时侯景依旧虎视眈眈,于是梁武帝便任萧正德为统帅屯守于丹阳(江苏南京)。这不是正中下怀吗?萧正德本就早已与侯景密谋,现在梁武帝让其守丹阳,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当然这是梁武帝所不知的)。
果不其然,萧正德偷偷把粮草辎重送给侯景,并约定为内应。侯景本欲渡江,但王质每日率水军三千在江上巡游,侯景担心遇到不免一番苦战,折损兵力是小,即使渡江,也恐之后的城池也有防备。
这时,陈晞建议梁武帝还是应当重兵把守采石且派水军增援王质严防侯景渡江,建议是不错的,假使侯景不渡江攻取采石,彼时采石已有防守,若渡江,水军亦已增多,两方面做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这件事被侯景的间谍所知,侯景立即趁王质与陈晞水军交接(换班)之际迅速渡江,继而又攻占了采石,一直攻到慈湖这个地方,此时已经威胁到了建康城,梁武帝此时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悔没早日听从羊侃之言,更后悔放纵侯景,可是终究都要为自己的过错买单,事态已是如此,梁武帝后悔也是无用,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危机局势呢?
@小末故事君
?
作者‖小末故事君冰心文学活动一等奖
图片‖网络侵删读史明智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