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基本上每年,我都有博士生和博士后毕业或出站后正式进入社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写过很多博士阶段的攻略,而这篇文章,是写给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的学生们的。
博士毕业后的十年,对应的大概是一个人从三十岁到四十岁的时期,是从“而立”到“不惑”的关键阶段。有句话叫“三岁看老”,这的确过于夸张。但从一个人三十岁到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基本上就能看出这个人未来的发展潜力与人生路径了。因此,过好这十年时间,相当重要。
第一,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后,能过上什么样的人生,百分之百是自己的个人选择。到这个时候,再去抱怨什么原生家庭、出生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等,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如果到三十岁还不能自主决策,人生恐怕还没活明白,以后也很难活明白。经济学的核心思维,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寻求跨期福利最大化。这其实也是一个人进行道路选择时的逻辑。你们应该做一个人生的阶段性核算。到博士毕业时,我的资源禀赋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有哪些,优点与缺点在哪里,长板与短板是如何分布的,有没有什么核心的人脉资源。在上述核算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也即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在做出选择之前,可以殚精竭虑仔细盘算,但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再犹豫彷徨,而应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了。
第二,你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想从事的事业,而不是身边的亲属、朋友、师长认为你应该从事的事业,不要盲目追逐社会热点。正如我常说的,如果你自己不喜欢做研究,那么长期枯坐陋室折腾数据,就远不如在社会上去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来得有趣。只有真正从做研究以及传播研究成果中获得快感,才能支撑一个人在研究的马拉松中不断前行。在事业选择方面,不妨考虑所谓的“船头效应”:当大多数人站在船的一头时,最优的选择其实是站在船的另一头。
第三,在做完道路选择后,你要仔细思考,你愿意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方面,不妨选择行业内的代表性人物做榜样。例如,如果要成为一名经济学研究人员,你是愿意深耕学术研究发顶刊,还是愿意从事政策研究以争取在未来影响政策制定,还是在金融行业从事市场研究以产生社会影响并赚取不菲收入?以上是学术研究职业选择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那么,你想选择“角点解”还是“中间解”?应该说,上述不同定位,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麻烦。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目标兼得,有得必有失。
第四,在选择了职业定位之后,你要做的下一个选择是,你打算如何树立你自己的个性化标签?换言之,你打算打造的人设以及与此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无论在金融业界工作还是在学术界工作,成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则可能是业务精湛、表达出色、社交能力强、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强、擅长策划、执行能力强、个人形象出众等。要成功树立自己的标签,关键是锻造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人生而言,锻造长板远比补短板更重要。补短板只能成为一个各方面平庸的人,锻长板则可能做到脱颖而出。譬如在我还在读硕士的时候,一位国内已经暂露头角的青年经济学家告诫我说,要成为一名经济学家,表达能力至少与科研能力同等重要,前者可能更加重要。这句话让我获益良多。
第五,锻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日积跬步久久为功,不可试图一蹴而就,更不可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而就灰心丧气、选择躺平。建议你们从刚入职时就建立一份详尽的工作档案,把自己参加的各种会议、各种发言,发表的各类文章,申请的各类项目等都详细记录下来。建议你们珍惜每一次公开发言的机会,养成在发言前做提纲、发言后做总结的习惯,打造自己的演讲风格,不超时,不讲废话,不浪费听众的时间。建议你们把写作作为一种终身爱好,作为一种影响他人的高效率输出方式。建议多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交流,感受来自他们的启发与震荡。建议在自己养成足够的免疫能力之前,不要与成天抱怨、怨天尤人的人长期待在一起。毕竟,正能量是相互激荡相互加强的,负能量也如此。
第六,在设置目标时,应该胸怀大志,但具体目标的设置最好是能够不断实现、不断获得正反馈的小目标。在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当我刚刚入职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时,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的所长助理何帆同志和我们年轻人交流,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智库学者的话,那么只需要做好以下事情:每年写10篇左右的学术论文或长政策报告(包括与别人合作),每年写50篇左右的财经评论或内部报告,至少坚持10年。我还记得当何帆讲完后,下面一片惊叹,大家都觉得太过艰难。现在来看,我大致满足了何帆同志的要求,而且已经干了18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当你回首自己的学术履历,你会发现自己的时光俯拾皆是、没有虚度,会很有成就感。
第七,在你花了大量精力锻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按照目标分解的原则不断获得正反馈之后,你就能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自信以及学术声誉。一个在自己选择的细分研究领域深耕十年,已经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及上百篇财经评论,而且有着鲜明观点且较强表达能力的学者,肯定会在本领域受人瞩目。这个时候,国家级课题、人才称号、各级奖励,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它们应该是结果,而不应该成为你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一个年轻学者是否成功,是在大家谈及这个细分领域时,会不会提及你个人以及你的代表作,会不会讨论你的学术观点,而不是谈论你的头衔、称号与论文发表刊物。
第八,任何职业都是一场马拉松,要持续地跑下去,就要不断克服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主动地休息,通过阅读、锻炼、游历等滋养自己的身心。加班加点工作、长期熬夜固然值得敬佩,但其实是一种从长期来看得不偿失的策略。一个完整的人肯定是要在多维度充分体验人生快乐的人。工作狂与事业狂固然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并非我建议你们必须做的选择。现代社会本就压力很大,如果被动陷入内卷游戏,则可能身心俱疲,甚至疾病缠身。在定下长远目标,定期完成分解后的小目标之后,就要果断地、主动地休息,不必有负罪感。对休息的负罪感主要来自无妄地和他人做比较。有了自己的打法之后,我们只需要和自己做比较。只要日有所进,就可以安心休息。当然,休息最好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例如看闲书、看有价值的电影或纪录片、锻炼身体、出门旅游,而不是看短视频、无节制地吃喝、刷无价值的电视剧。我每年大概读60-70本书,大多数都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闲书。有人规劝我说应该把这些时间花在读论文上,我的反应是面带微笑感谢,但依然我行我素。
第九,用正确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人脉。朋友不在多而在精。朋友不在频繁交往而在彼此心心相照相互赏识。要多结交带有正能量的朋友。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圈子,关键是要抛弃自私自利心态,要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将心比心。和朋友交流时,要足够真诚。不要碍于面子,做为难自己的承诺,要学会果断拒绝。建立自己的人脉,不是要讨好所有人。要养成对上级不卑不亢,对弱势群体尊重包容体贴的人生态度。不要为了上位而去当“舔狗”。人生也就短短几十年,何必为了身外之物而去媚上?当然,更不能去欺下。一个有着自己核心竞争力、清晰定位与中长期规划的人,没有必要把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第十,多花时间陪伴家人,但要明白,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根本上取决于你自身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家庭与社会并无二致。尤其是你们已经或者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一个人在自己配偶以及配偶家中的定位,当然取决于你的态度,但更深层次地取决于你的实力。在很多情形下,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的养家糊口实力,即使对对方态度再卑微,也很难赢得对方以及对方家庭真正的尊重。一个人当然应该花足够多的精力在家庭上,但要获得一个美满的家庭,关键仍是把自己做强。
上一篇:外贸优品如何变身商超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