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明丽
读者来信:
我是 12 岁男孩的妈妈,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现状让我焦虑至极。每次看到他两眼放光盯着屏幕,我既心疼又愤怒。
如今 身边不少的家长担忧孩子手机成瘾, “非常焦虑”,我就是其中之一。电子设备太可怕了,动不动就给孩子来个多巴胺刺激,学习那点事儿哪能比得上?更糟心的是,我一管他,他就跟我对着干,家庭氛围都快被搞崩了。
孩子现在学习都没心思,成绩下滑得厉害,我真怕他这样下去毁了未来,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一位忧心忡忡的妈妈
回复如下:
作为一位12岁男孩的妈妈,面对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状况,您的心疼、愤怒与焦虑我都能深深理解。这不仅是您一个人的困扰,也是许多家长正在经历的挑战。
12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前期,大脑中负责冲动控制和决策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而游戏带来的即时奖励和刺激很容易让他们上瘾。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在寻求自我认同和独立,当家长试图管控他的行为时,他可能会通过反抗来证明自己的自主性,这反而加剧了亲子间的冲突。
我曾遇到一位和你情况相似的家长,她的孩子小凯当时上六年级,每天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打游戏,作业经常写到半夜,成绩也从班级前十滑到了中下游。小凯妈妈一开始采取没收手机、大声斥责的方式,结果小凯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偷偷用零花钱去买二手手机。后来,我们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小凯妈妈和孩子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天,先倾听小凯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小凯说,游戏里他能带领队友“攻城略地”,很有成就感,而且能和网友聊天,感觉比现实中更自在。了解到这些后,妈妈和小凯一起制定了手机使用规则:周一到周五,完成作业、复习完当天功课,可以玩30分钟游戏;周末写完作业后,游戏时间延长到1小时。规则制定好后,他们还一起把规则写在纸上,贴在小凯房间的墙上,双方都签了字。慢慢地,小凯开始主动遵守约定,因为这是他自己参与制定的,他感受到了被尊重。
还有一位家长王女士的经历也很有启发。她发现儿子沉迷游戏后,没有急着制止,而是主动下载了孩子玩的游戏,跟着孩子学习怎么操作。一开始孩子觉得妈妈“笨手笨脚”,还会笑话她,但慢慢地,母子俩有了共同话题。孩子会得意地教妈妈技巧,妈妈则趁机引导孩子:“游戏里你这么厉害,要是把这份聪明用在学习上,肯定也能取得好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妈妈是在理解他,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另外,帮孩子找到游戏之外的乐趣也很关键。有个孩子,原本每天除了游戏对其他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后来,孩子爸爸发现孩子其实很喜欢小动物,就带他去报名了宠物救助站的志愿者活动。每周六,孩子都会和爸爸去救助站帮忙照顾流浪猫、流浪狗,给它们喂食、洗澡。渐渐地,这个孩子发现现实世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对游戏的依赖越来越少。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无论是运动、绘画、音乐,还是其他活动,多为他创造参与的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曾接触过一个孩子,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他,他只能在游戏里寻找陪伴和认可。后来,父母意识到了问题,每周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全家一起去公园散步、爬山,或者在家看电影、做美食。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游戏对他的吸引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最后,家长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视。我见过有的家庭,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就各自刷手机,孩子自然有样学样。但如果家长能放下手机,多和孩子互动,比如晚饭后一起聊聊天、玩点什么,家庭氛围会温馨许多,孩子也会更愿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这都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抵触情绪时,请先做几个深呼吸,平复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只要我们用对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一定能帮助他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重新找回学习和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