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如果洪秀全换成朱元璋,一定能够推翻满清政权。
众所周知,朱元璋与洪秀全相比,无论是从军事才能、领导才能以及政治手腕各个方面,全方位的碾压洪秀全。
洪秀全其实也还是有机会推翻满清政权的,只是由于洪秀全的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只想偏安一隅,才使太平天国运动终于陨落。
消除内部危机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天京事变”。韦昌辉奉洪秀全的命令进京勤王,杀死了杨秀清及其部众2万余人,随后由于韦昌辉的桀骜不驯,功高盖主,使洪秀全不得已又诛杀了韦昌辉及其部众八千余人。
洪秀全又猜忌石达开,逼迫石达开不得不离开天京出走,石达开带走了部众2万余人。
这四五万人都是太平天国的精锐,这些内部残酷的斗争,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让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全盛走向了衰落。
假设洪秀全被朱元璋替换,以朱元璋的领导才能,根本就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领导位置。
比如在太平天国萌芽状态时,杨秀清曾冒充上帝降临附体,这分明就是挑衅。如果谁都能被上帝附体,那洪秀全的领袖地位就会被挑战。
如果是朱元璋,就会立马揭穿他,上帝怎么会附体于一个凡人身上,揭穿他的谎言,立刻降罪把他惩治一番。
如果是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以后,朱元璋换洪秀全,朱元璋就会在杨秀清势力逐渐做大时,采用雷霆手段,一举击杀杨秀清,不牵连杨秀清的部众,这样也威慑了韦昌辉,使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这样的惨案不至于发生。
朱元璋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足以能够得到全体太平天国部众拥戴。
收揽人心,开科取士
太平天国运动的一大失策是,儒释道三家一起被统统打倒,让广大读书人及乡绅都站在了太平天国的对立面。
据说左宗棠曾经化装成一个书生,面见过洪秀全,待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洪秀全集团目光短浅,而且手段拙劣,料到他们难成大事,所以左宗棠才去投奔了湖南巡抚张亮基,做了幕僚。
如果是朱元璋,那么朱元璋一定会打出“驱除鞑虏,还我中华”的口号,尊重读书人,尊重一切佛道两教。
只打倒满清政府,不对寻常百姓骚扰,同时实行天朝田亩制度,让耕者有其田,让普通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样就能巩固自己政权。
朱元璋会在天京,公开开科取士,招揽天下英雄,像左宗棠,罗哲南等读书人一定会前去响应。
只要政策得力,得到读书人和百姓的拥戴,湘军就失去了号召力,也就难有作为,也不会发展壮大。
与洋人建交,寻求洋人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刚发展时期,西方社会极大振奋,想不到在落后的中国,居然有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都信奉基督教。
让西方社会欣喜若狂,马上派出传教士和外交官等人员,进入太平天国实地考察。结果考察以后大失所望,太平天国不但跟基督教的教义相差甚远,而且太平天国的愚昧以及野蛮,更是让西方外交官和传教士感到震惊。
太平天国也没有和西方做好打交道的准备,使西方各国逐渐走到了太平天国的对立面,不但不帮助太平天国,而且还大力提供武器装备,为清朝政府武装军队。
以朱元璋的变通能力,就会改变太平天国原有的教义,会大力邀请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给予太平天国指导,同时改变太平天国的一些传统教义,迎合西方人的认同。
同时和西方各国签订睦邻友好条约。承认清政府和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有的债务全都接手过来,开办通商口岸,让西方各国能够公平公正的在和太平天国做生意,自由往来,互通有无。
这些做法无疑会得到西方各国的认同,并且支持。西方各国从宗教上接纳了太平天国,又能在贸易中得到实惠,一定会帮助太平天国推翻满清政权,愿意提供物资及先进的武器给朱元璋。
有物资和武器,用先进的武器武装的太平天国,何愁不能推翻满清政府?
扫清东南,准备北伐
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完全是应付场面的举动,根本就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
1853年5月8日,太平军两万余人在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下北伐。这么点人马孤军深入,既没有战略部署,又没有后援,完全是让这支北伐军去送死的。
让我们对比一下朱元璋的北伐:
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同样是北伐,朱元璋派二十五万大军,而且亲自坐镇后方指挥,撤出屏障,剪除羽翼,然后再进兵北京,可谓是算无遗策。对比一下洪秀全的北伐,完全是儿戏一般。
在天京建都以后,朱元璋就会下出命令,四方出击,把江南各省的满清残余部队以及新崛起的湘军统统剿灭。
然后厉兵秣马,时刻准备北伐。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派一员大将,或者陈秀成,或者李秀成,他们都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北伐,定能一举扫平满清政权。
结语
其实不要说是朱元璋代替洪秀全,换做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代替洪秀全,只要处理好外交关系,让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功名,自己内部不发生内讧,做到这三点,都能做到推翻满清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