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国字号”枢纽上新,这一次被点名的是荆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新增了26个国家物流枢纽。
湖北的荆州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这是继2024年10月发布新一轮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的又一次调整。
此前,湖北已有五座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其中:
武汉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武汉—鄂州入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武汉、十堰、襄阳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武汉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而荆州此番入选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此前湖北仅有武汉、宜昌入选。
武汉、宜昌的入选并不让人意外。论港口货物吞吐量,这两个城市早已突破亿吨,领跑全省。
荆州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也有望在今年突破亿吨。
但在2024年,黄石港已经率先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实现10338.74万吨的货物吞吐量。
那这一次,被选中的为什么是荆州?
信息源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大刚观察制表
【1】
一港通江达海,一城应水则兴。
过去,重要的港口往往诞生在临海城市,例如上海、舟山、深圳。
我国的港口型物流枢纽布局大多也遵循这一规律。
在本轮新增7个城市前,我国共有30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其中有19个分布在沿海城市。
但在这次调整中,更多内陆城市的航运潜能被看到。
此番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中,有7个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分别是:锦州、泰州、济宁、周口、荆州、梧州、宜宾。
至此,我国共有37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各省的分布如下:
信息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大刚观察制表
从上图可以看出,新增的7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多位于内陆城市,数量高达6个。
经过这一番调整,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分布城市中,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比例也从此前的19:11,调整到现在的20:17。
这也是此轮调整的初衷。近期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优化调整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一文中提到:
“(本轮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近60%位于中西部地区,将有效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增的内陆城市都位于我国“四纵四横两网”高等级航道上。
例如,梧州是西江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周口、济宁均处淮河干线及主要支流。
内河航运,其实最避不开的是长江。
截至2022年,我国共有17座内河大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这些大港全部位于长江沿岸。
这一次调整,更多的目光也聚集在了长江上。
新增的宜宾、荆州、泰州,分别位于长江上、中、下游的关键环节。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这里是长江航道干道的起点。
泰州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是长江下游衔接江运与海运的重要节点。
那中游的荆州,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2】
在长江沿岸,湖北的武汉和宜昌的地位都显而易见。
宜昌是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的划分点,其境内三峡大坝的船闸通航效率,更是决定了长江航运的效能。
众所周知,长江和汉江的交汇,造就了武汉的大水运交通。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长江和汉江在湖北境内还有另一个交汇点,那就是荆州。
2014年,全长67.22公里的江汉运河通航。而江汉运河的起点:长江龙洲垸,正位于荆州。
这条人工运河缩短了长江与汉江之间673公里的绕航通道。
按顺水速度推算,江汉运河为两江之间的运输节省了近一天半的通航时间。
在运输中,时间意味着效率。江汉运河也改变了荆州。
《荆州市统计年鉴2023》记载,2013年荆州市水上运输货运量为2496万吨,在全市货运量中占比不到三成。
伴随着江汉运河的通航,荆州市2014年水上运输货运量翻了一番有余。
到了2016年,荆州市水上运输货运量正式超过公路运输货运量,成为荆州市占比最大的货运方式。
近期举办的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透露,2024年荆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突破9000万吨,预计2025年突破亿万吨大关。
这是个什么量级的数字?
2024年,武汉港、宜昌港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42亿吨、1.49亿吨,黄石港也达到了1.03亿吨。
相较之下,荆州港的能级仍旧有限。那为什么,这次被选中的是荆州?
从地理位置上看,荆州港和黄石港均位于长江中游。不同的是,黄石位于武汉的下游,而荆州处于武汉的上游。
长江的运输效能,通常以三座城市为节点:5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
荆州恰好介于重庆和武汉之间,也是中上游船只通航的“梗阻”所在。
2022年全年,黄石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49.2公里,荆州内河通航里程则为174.5公里。一定程度上,荆州的通航能力要强于黄石。
但长江荆州段地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江水流速变缓,长江从上游携带的泥沙也在此沉积,于是形成了滩多水浅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武汉到宜昌段只能满足5000吨级船舶通航,到了枯水期,甚至只有3000吨级船舶能通航。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会发现,荆州在水运上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2017年起,国家针对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展开整治。等到工程完成,5000吨船舶就可以经过荆州,直达上游的重庆。
荆州水运的更多潜能还在等待释放。
2024年11月公布的《湖北省域规划(公众版)》提出:谋划推进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等重大项目。
目前关于荆汉运河的设想,是在武汉和荆州之间“截弯取直”,建成一条230公里长、8米深、90米宽的人工河。
按照这一规划,荆汉运河有望行驶万吨级船舶。届时,荆州港的枢纽地位必然跨上新台阶。
所以,荆州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也在情理之中。
【3】
在湖北,荆州的存在感其实并不强,但它又很关键。
近日发布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带来了两个好消息:
一是,湖北的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2024经济总量均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
二是,继荆州后,孝感、黄冈的经济总量也跨越了3000亿元的规模。
很快有人发现,湖北在“4000亿层级”和“5000亿层级”市州出现了空档。
已经连续多年GDP位列全省第四的荆州,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填补空档的城市。
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透露,2024年荆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500亿元,较2023年增加了约350亿元。
接下来这500亿元的增量,荆州港能做出怎样的贡献?
水兴港,港兴城。荆州正在努力抓住港口带来的发展机会。
荆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多处提到了水上运输的建设。
比如,“四路二桥六港五园”项目中,“六港”对荆州市六大港区建设均有布局,“五园”之一,则是荆州铁水联运物流中心。
又如,“一港一航”项目,分别指荆州盐卡港三期多用途码头、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均是提升荆州港航运效能的重要举措。
荆州港盐卡港区。图/荆州市融媒体中心
交通的发达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少的机遇。
荆州是典型的工业强市。2024年,荆州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位列第87名。
提到荆州的制造业,绕不开华鲁恒升(荆州)。这是一家主营化肥、化工产品的大型企业。
2021年,华鲁恒升投资460亿元,在荆州建设现代化煤化工基地,这也是荆州2021年以前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事实上,这是一个“火车运来的项目”。
湖北缺乏煤炭资源,本不适合发展煤化工。2019年,荆州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南至江西的浩吉铁路开通运营。这条全长1813.5公里的铁路,是我国南煤北运的重要大通道。
浩吉铁路停靠荆州,弥补了湖北煤炭资源的不足。
现在,水运也在进一步赋能荆州的制造业。
在荆州,华鲁恒升生产的工业醋酸可以通过长江高效地运往全国多地。
去年8月,荆州江陵石化码头建成开港。码头的运输船和华鲁恒升的厂区储罐间,搭建起了5公里的专用管道,让工业醋酸“出厂”便直接登船。
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召营介绍,公司物流过去以汽车运输为主,江陵石化码头启用后,一年可节省超过2亿元的物流成本。
华鲁恒升荆州基地一期项目。图/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不止现代煤化工。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等也在荆州的优势产业集群之列。
这些产业的发展,无一不需要货流的畅通。
截至2022年,水上运输在荆州市货物运输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5%。
据荆州融媒体中心,2023年初到2024年底,围绕临港及腹地家电、磷化、煤化等重点产业物流需求,荆州市港口企业与环渤海、长三角等地沿江沿海港口联动,拓展“散改集”江海联运新线路新通道13条。
过去,南北走向的浩吉铁路,已经为荆州引来了华鲁恒升这样的龙头企业。
这一次,东西走向的长江会带来什么?值得期待。
文/九派新闻记者 陈冬艳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