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神农本草经》 又称 《本草经》 或 《本经》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在李时珍出版 《本草纲目》 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最权威的医书。
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代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辛过程,也是中医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神农百草经》原书失传早,现书为后世本草书集。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药酒和汤药,《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药物的书。
对于中药的应用,中国每个民族,或者不同的地理区域,总是根据植物环境有不同的做法和发现。比如云南文山有红景天、虫草、三七,甘肃中宁有枸杞,威远有党参,岷县有当归,陇西有黄芪.
古人向自然问药的生存习惯,几千年来,一直默默在民间流传,一代代人的积累,成为具有地方特色、隐秘又传神的一种民风民俗,融合进传统文化中去,人与自然,相依相存。
奶奶说:“百草都是药,”,但是,她不需要像炎帝一样尝试百草。她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每种植物的药性。就算是不识字的老农民,也能有一两个不错的草药医术。
这应该是中医治病救人时对医书的使用和讲解所不可或缺的。在贫穷的时代,民间& quot赤脚医生& quot成了劳动人民最可靠的依靠。
现代医学已经很先进了,人们对植物的药理作用更加谨慎。大多数人会选择听从医生的建议,而不是盲目服用中草药。我们传承中医学的理念时,也更要拥护科学。
但不可否认,人间草木,在每乡土上,曾留下许多生活“妙招”和趣事。
这是一种苦药,由钩藤、黄连、甘草、菊花等制成。而且公式因地而异。
当婴儿出生时,马宝仍然需要一个生产乳汁的过程。于是,老人先把茶煮好,手指用纱布包好,用苦茶给宝宝漱口,再多喂一点。因为刚出生的宝宝还不知道味道,就让他先苦后甜吧。一个是促进他的食欲,一个是为了一些预防。但是在现代医院出生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个了。
《本草新编》 钩藤:味甘、苦、微寒,无毒。入肝经。治疗寒热惊风、手足麻痹、胎风、口眼惊风。(小儿突然受外界异物、巨响、或陌生人的惊吓,而发生面色发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体瘛瘲、状如惊痫的,称为“客忤”)的钩藤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藤本植物,田头山溪随处可见。它的枝条与两个弯钩相对,有的只有一个弯钩。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有一种古典韵味,弯而硬的挂钩,像古代的符号,更像图腾里的动云图。
钩藤属
“苦”,在乡间,并不很使人讨厌。
人们相信“良药苦口”.每当我父亲嗓子发脾气时,他就去药店买黄连和甘草来煮水。甘草中的成分总是很少。小时候他诱导我喝酒,只一口就让我全身发抖。有了第一次,好像对苦难有了抵抗力,生气真的很难受。我也可以闭上眼睛,一口气把药憋死,把碗放下,才吐出舌头叫& quot苦& quot。
相信勤劳,北方人只为园艺种植的金铃子,在南方却成了餐桌上必备的家常菜。
金铃子是苦瓜。客家人炒着吃,或者加点辣椒薄荷,或者加点鸡蛋瘦肉。黑豆鲱鱼炒苦瓜也是粤菜中的传统菜肴。在潮汕地区,苦瓜炖排骨也是清热降火的佳品汤,甚至苦瓜蛋卷也是米粥中必不可少的配菜。但不管怎么做,都是苦的。我至少花了二十年才接受它当晚餐。
《本草纲目》 苦瓜:,又名荔枝和葡萄,味苦,性寒无毒。苦、甜、无毒。(瓜)治邪热,解疲劳,清心明目。(一)益气壮阳。金铃子
吃得苦多了,也就视苦如甜。
广东有黄振龙、和其正、徐其修等中草药凉茶连锁店,而我最喜欢的是,.最苦的一家。店员在品尝后还不忘送上几片甜梅子作为奖励。在农村,就简单多了。人们可以选择天然的凉茶材料,如金银花、淡竹叶、鱼腥草、蒲公英等。但能盲目吃苦的野生植物是益母草
刘寄奴名来源:,武帝,字德裕,东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原为东晋将军。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打死了一条蛇。第二天,我在森林里看到了那个男孩,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国王被刘一奴打伤了,所以我用药敷了一下。禹说,大王为什么不杀它?孩子说:送奴为王,不能杀。没看到就把药收回来。每次遇到疮,敷一下就好了。它是以刘命名的。
《本草新编》 刘寄奴:味苦,温无毒。经络入心、脾、膀胱。降气,止心腹疼痛,降血消肿,消痈,消汤热疮,治金疮。六月,林间草木香,刘寄奴花开胜雪,洁如临冬凝白,状若米串垂帘,这股清凉雪色,能延至九月。
因刘欲先入为主,遣奴穷于本草。
点成为金疮药的代表,我们常用作口服。刘寄奴草分为南刘寄奴和北刘寄奴。南草名六月雪,或六月霜、化食丹。区别上多了活血,通经,止痛,消食之功。成为山中百姓不可少的茶饮,虽然苦,但老一辈人把它视为珍宝。物以稀为贵,这草也不是哪儿都长,要在五百米海拔上的山林边坡才会更常见些。
而最不使父辈们喜欢的“苦”,便是春天的苦菜苗了。据说六十年代的饥荒,使他们和这种植物有过深刻的交往,“吃苦菜,莫吃根,来年还得救命粮。”
它的苦味儿,想来也使人不堪回味,虽然我没吃过这苦,我也绝不想去试。
刘寄奴草
除了苦味儿,生活还有其它滋味。农民对自然的依赖,对生存的考验,得前人经验传承,也有实践出真知。
“尽信书不如无书”,倒是很适合底层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虔诚态度和信任,他们从不缺自信和勇气。
记得小时候打猪草,不小心割到手指了,那时代可没有方便的创可贴,母亲跑到楼上去,在土墙上揭下硬币大小的一枚白色丝状膜,直接压在伤口上包扎好,还真有创可贴一样的效果。只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蜘蛛还是飞蛾做的巢。
爷爷就更神奇了,他对植物的认知肯定是更高级的。记得我小学的班主任,大腿上长了一个大疮,先生文弱,知道爷爷有些医术,便来求助。
我只边上好奇罢,爷爷却想我能传承他的学问,于是故意让我去找药,带我来到地头边,指了几样植物让我辨认,并要我把它们各取一部分洗干净,捣成糊糊,待他帮老师挤出脓液,要我用荷叶包了草药给老师包扎好,第二天换了一次药,没两天,老师的伤口就结痂了。
可惜,那几样植物,我连名字都忘了,只知道有藤,有几样小草,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到就像我从来没识别过它们。
人类常赋予植物至高的人文精神。比如橄榄枝、玫瑰、百合、岁寒三友……然而自然野地里,平凡中也同样有不平凡的存在,它们是君子,也是隐士。
“布惊”柴,是河边一种落叶小灌木。不论是端午,还是过年,母亲都要去砍下一把来,把小木条劈成两半,放水里煮,或者把木条烧成灰,做成碱水来制作粽子或者米糕。金黄的颜色,比用食用碱更具植物的清香。
其实布惊就是黄荆条,《中华本草》黄荆:具有解表,祛风湿,理气止痛,截疟,驱虫的功效。陶弘景《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叶、花,通神见鬼精。在民间,黄荆被加持了神·性,古代被用来做惩戒的刑具,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背的就是这玩意。
唐代李山甫《贫女》说:“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荆钗被代指女人,“拙荆”这个说法也来自于此。
母亲这位“拙荆”,和很多农村主妇一样,没多少文化,但她们却对一些植物的药理有基本的了解。当孩子们皮肤过敏发痒生疮时,她们就采了金银花藤,或者是黄花米煮水给孩子们擦洗,一般也都能见效。
来到野外,她能说出很多植物的名字来,什么簸箕装金珠、苍耳、泥鳅串(马兰)、小叶薄荷、海金沙、车前草、一扫光、扯鸡尾(鸡尾草)、老金丹(脱力草)……有些我就翻译不出来了。她们掌握这些植物基本的一些药效,在过往的岁月中,也能误打误撞为我们治疗多次拉肚子、尿道炎等小病小灾。
时代在进步,现代药理明确的中药、西药、还有中成药,都能更好的解决人们疾病上的一些痛苦。求助于山野草药的时代,在人们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会变得愈加理性和客观。
中草药的药理和副作用,我们都应该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相信,中医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只会越来越好。
古有神农氏尝百草,今有为了突破医学难题努力奋战的医学科研工作者。我们民族所传承的精神里,从不缺开拓精神,医者仁心,有他们护航,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思想家史怀哲
上一篇:mexico是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