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简耕,一起轻松养育~
暑假接近尾声,不知你和孩子的暑假过得如何?在这个假期,你是否和他坚持着练习一项兴趣爱好?
有一位14岁的好年,坚持练球7年,四十度的炎热也没错过一场训练。
他叫周敬轩,是杭州市运动会网球冠军&浙江省运动会季军,尽力过一次次艰难的比赛,不论实力落后还是受伤暂停,都咬着牙打完比赛,取得不俗的成就。
我的好奇是,在大量中产父母精心养育出「娇惯心灵」的今天,他的坚韧和冲劲从何而来?又如何在输赢的功利心之间,呵护孩子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呢?
■100个寻找志趣的少年,只为讲述关于热爱和拼搏的故事。感谢敬轩和妈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当意志力从孩子身体里长出来,会创造多么动人的价值
「打好这一场」是全部的信念
2021年杭州市运动会,青少年网球场组角逐冠亚军的总决赛上,12岁的周敬轩碰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劲敌。
赛前大家都会用常见的标准评判双方的实力,从身高、体能、力量等综合实力来看,对手的各个方面都比他要强,何况对手还是一位全国冠军。
遇到一个强大、优秀的对手,既是「不幸」,又是幸运。他们可能让人直面失败,但也可能激发潜在的斗志和能力。
青少年组的比赛一般打半个小时,但半个小时过去了,这场鏖战没有半点结束的迹象。远距离观战的家长和教练在现场也很紧张,随着时间延长,悬念也在拉长。
比分紧追不舍,不放弃每一次进攻和防守的机会,脚步不停,网球在紧绷的网面上「嘭,嘭」地你来我往,只有接球的声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咬牙,一分钟一分钟地打下去。整整一个半小时后,已经被汗水湿透了全身的敬轩终于拿下这个得之不易的冠军。「全力以赴每一场」,既是致敬对手,也是致敬自己。
如果把打网球的所有感受汇总成一种个人的信念感,对敬轩来说就是:「想一直打下去」,并且在每一个当下,「打好这一场」。
在妈妈吴女士的眼中,儿子「想一直打下去」的信念是非常强的,但又不是一种普通人误认为的「吃苦」状态。
一年级开始打球,寒来暑往,每周规律的训练不曾间断;三四年级的时候参加暑期网球训练,杭州的暑热天气基本在四十度上下,每天的训练都在大太阳下暴晒,上午下午一共要练六个小时,持续两个月。
「问他辛苦吗,他从没有一句抱怨。」
严酷的天气、因为训练手上磨的水泡、往返三个小时的通勤,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似乎都苦不堪言,「可他每次回来都很乐观,分享训练中好玩开心的事情,或者新学会的技巧,觉得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妈妈会考虑得很多,比如未来要不要做专业运动员,要不要当成人生发展路径,但对晒得黢黑儿子来说,从一开始选择网球,「只要喜欢就想一直打下去」。
然而,从训练场到赛场,每个小运动员最难迈过的一个坎儿就是接受失败,这是敬轩比同龄人更早上的人生一课。
敬轩四五年级正式打比赛,常常紧张到手心出汗,也有过想放弃的挣扎时刻,常常因为输赢的压力,只能发挥出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低的实力。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实力如何直接见分晓,有被打得很惨的时候,还有因为某个环节薄弱被对手抓住「狠虐」的瞬间。
解决办法也残酷,必须不断咀嚼自己的失败,「加强失败反映的弱点,一次次克服后,才能进步。」
其实,对于敬轩来说,最难面对的失败,是「有些关键比赛和对手只差一点点的时候输掉了」。
提起这一点时,少年坚毅的脸庞浮现出一阵沮丧。
「险胜」是和对手的心理较量,带着坚毅和不服输的决心,把体能发挥到最后一秒;「屈败」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心理战」,面对一场不那么服气的失败,放弃和坚持在内心拉锯。
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他学会了在重压下舍弃情绪,心中唯有一个信念——「不把一个球的失败当成一个定局,也许继续坚持下去,想着自己再努力一把,说不定就成功了。」
这种坚定和成熟,让我差点忘了他只是一个 14 岁的少年。其实,在初入网球场时,教练也曾表示从体能优势和天赋来说,他并不占优势,但他是最勤奋、最努力,也最有信念感的那个。
这才会让他在赛场上拼尽全力,也要打到最后一秒,就像2021年那场比赛。
每个球童背后有一个坚毅的家庭
曾有研究表明,比兴趣爱好有多少样更重要的,是对某个兴趣的坚持。研究还给出了一个特别精确的数字——6 年。
一个能坚持一项兴趣爱好6 年以上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社会的高阶人才。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选择折射的是父母不随风摆动的笃定,孩子更能生长出坚毅力。
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球童的报道,比在四十度的天气里训练的球童们更辛苦的,是那些陪着孩子四处打比赛,找好教练,训练场上也不休息的妈妈们。
■图源电视剧《爱情而已》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吴女士时,她淡淡地笑了笑:「没办法,谁让孩子喜欢,我们就尽全力支持他。」
在儿子学习网球的七年时间里,她也从零开始学习网球,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从网球的比赛规则、战略战术,再到上场打球、跟进训练,「一起理解网球」。
网球是项门槛很高、对专项运动要求很高的运动,有的人光发球都要练习好几个月,极度讲究耐心。要打好网球,在严格的训练外,孩子和家长都需要一些松弛感。
在我们传统印象中,一个运动冠军的家庭一定是「推娃党」,天天鸡体育鸡出成绩,但敬轩妈妈却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她非常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也从不用自己的原则逼迫孩子。
要知道,世界排名前100的青少年球员中只有7%能转职业,只有1%最终进入世界前20名。如果打不出成绩,学业也跟不上怎么办呢?
妈妈也很坦诚:「完全做到不焦虑是不可能的,但我会克服来自我自己的焦虑,不要把焦虑传导到家庭,影响到孩子。」
打着网球的敬轩也参加了校内的足球队,爸妈觉得不合适,精力消耗太大了,但是孩子从另一个视角说服了妈妈
我记得很清楚,他跟我说,网球是个人运动为主,足球是团体运动为主,我想去参加足球队,以团队的方式参加比赛、赢得胜利。
在那个当下,大人们所认为的最合适、最完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妈妈还说了一个故事。
去年省运动会时,前期断断续续受伤的手,对敬轩的比赛还是有影响的。当时也是因为疫情,比赛现场没有观众,后面听裁判说起,他是三次叫了医疗暂停以后,坚持把比赛打完,最后取得了季军。
那一刻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内心的心疼和感动,远比比赛结果更真实、可贵,再多对于未来是否打进成绩的焦虑,也都消失了:
他是一个非常坚持自我的孩子,他对自我的要求,他做事情的动力,就是让他闪闪发光的地方。
如果他能磨练出这些品质,那还有什么好担心他的人生呢?
■妈妈镜头中的陪儿子打比赛
网球和教育都是「一期一会」
这种松弛感,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和家长面对选择的心态。
受困于公立教育的评价体系,敬轩仅仅因为某科成绩不够亮眼而被质疑能力,妈妈开始思考这样的教育是否真的适合孩子。
促使她做出转学选择的,还有一个原因:把网球兴趣发展成特长,把个性化发展看作比分数成绩更重要的成长路径,在公立体系中完全走不通。
于是在四年级时,经过层层筛选,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成为最符合妈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也能为敬轩提供兴趣发展、自由探索的最佳平台(注:这是知名教育集团狄邦旗下的一所旗舰校)。
这个决定,也让妈妈回过头来看极为庆幸。
进入狄邦文理学校之后,每周两次的CCA(课程延展)时间让敬轩可以在校内练习网球,也为他正式打比赛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锻炼;
活动从学术类、艺术类到体育类,花样百出,而且丰富有趣,我记得班级里经常有‘夸夸活动’,把夸同学的话写在纸上送给他,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同窗情谊,还是对自己的鼓励,都是非常正向的。
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令人感动的教学日常,让所有人信服:一个好的平台是让学生有得选,而作为父母,信任孩子的选择才是创造人生可能性的前提。
历经几年的学习过程,敬轩在选择和尝试中变化得更加多元。他竞选学生会,代表毕业生发言,尝试音乐创作,定期去打网球比赛,还参加学校足球校队、田径队。
■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因为遵循教育规律的发展,孩子也有了许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可能性。
除了网球外,敬轩的爱好特别多:
钢琴九级,又在学校学了键盘、组建乐队;
在网球之外,骑马、足球、田径都是他在学校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
作为导师的数学老师夸赞他聪明好学,还在AMC中获了奖。
开朗阳光的他时不时跟小伙伴吐槽爱好太多啦!
不过这并没有让他分身乏术、感觉到负担,反倒让他感觉到放松,即便没有特意做时间管理,也可以平衡好脑力和体力。
从一个地方感受到的压力,可以在另一个地方缓解。很多时候打完球身体会特别累,但是脑子很清醒,就可以让学习更专注,如果学习学累了,就可以打球放松,或者弹琴也会更专注。
虽然看上去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领域,但他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律:三个领域的共通之处是都要努力,然后学得都挺开心的,三个地方可以互相缓冲一下。
像一个等边三角形,稳固、相互扶持。
从运动到其他领域,学习也好,对音乐的兴趣也好,当学校给予孩子机会,当父母认同孩子的选择,一个少年的人生,并没有只因为网球而设限。
就像妈妈当时选择学校所说的那样——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我忽然想起,曾有人这样说过,敬轩爱的网球只在户外打,是一项极为浪漫的运动,打球与当下的天气,都与四季风雪雨晴息息相关。
每一球,都是一期一会。这不就像养育一个孩子一样吗?不管下一个球是什么,在击出这个球的瞬间,影响因素各不相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是人生路上一期一会的回忆。
没有完美的球,也没有完美的小孩。但是成为一个好的网球手,一定会磨练出他自己的个性,而我正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着独特人生体验、美好回忆的个性小孩。周敬轩现在就是。
这不比按照完美中产模板养小孩,有趣得多吗?
▼▼▼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