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眼下,电影《封神第一部》正在热映。
正如一条豆瓣高赞点评所指出的那样:(《封神第一部》)于中国电影的意义远比电影本身的意义更大。
后者,“电影本身的意义”,问的是这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其在内容上的贡献是什么?
前者,“于中国电影的意义”,问的是这部电影的诞生,之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意味着什么?
作为导演乌尔善沉淀九年之作,也作为神话史诗系列《封神三部曲》的开篇,《封神第一部》在内容打磨上的精细,远远超出了同类影片。
中国电影史上,并不缺所谓的“魔幻巨制”影片。但可笑的是,这些“大片”几乎无一例外全是烂片,投入一部比一部高,口碑一部比一部差。《封神传奇》《爵迹》《阿修罗》……回忆起来使人眉头紧锁、脚趾抠地。可悲的,则是这些烂片几乎已经将观众对国产奇幻片这一类型的一点点期待和好感挥霍殆尽。
推迟了数年才上映的《封神第一部》就是顶着这样的成见走向银幕的。起初,一切数据都显示它并不被看好,直到公映数日以后,观众们的热烈反响才将它一口气推上了单日票房冠军之座。
折服一批又一批影迷“自来水”的,正是其精良考究的内容。无论是竭力考据雕琢的殷商建筑、服饰、道具,还是天南地北的自然取景,还是严格教习马术、格斗、表演等等的封闭式演员培训,甚至细到质子旅众人毛茸茸的头发丝儿(真发蓄发质感和假发套截然不同),每一个环节都在写着“用心”和“较真”。这些充满诚意的细节,最终也层层造就了成片震撼人心的质感。
《封神第一部》以其内容作出的突出贡献,一是力挽狂澜,一力拯救了国产奇幻片这一类型的口碑;二是力能扛鼎,一气开辟了全新的东方神话史诗赛道。
然而,仅仅靠内容,它也许能在中国电影史中有一席之地;而想成为一个标杆,让整个中国电影史为之向前一大步,不仅要有内容还要超越内容本身,《封神》靠的是迈进并推进“电影工业化”。
【1】
《流浪地球》和《封神》之后,所有人都在讨论中国电影工业化,但是电影工业化是什么?
为什么电影要工业化?为什么电影可工业化?
工业化首先是一个过程。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它其实是在说工业化并没有所谓终点。它是一个不断去提升工业在整体生产中所占比重的过程。
而这个概念套用在电影产业中,则指的是,电影生产流程中,标准的、成体系、可量化的模块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
曾经有知名专家指出,电影的工业化是一个伪概念。实际上,电影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完全“工业化”的,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事情,电影则是第三产业。
当我们在呼唤电影工业化,甚至养猪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在呼唤什么?我们其实呼唤的是用上第二产业的方式来帮助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步。我们在呼唤的是“标准”和“标准”带来的“效率”。
更直白地说,呼唤的是“可控”——每一个部分都可控,财务上从预算到风险到回报,管理上从调度到分配到协调,工序上从投入到产出甚至到回收再利用。能帮助导演和制片实现极致“可控”的关键,正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
这就解释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电影要工业化。因为这样产出更高效。
正如在工业革命的浪潮过后依然有一批手艺人及其顾客的存在,电影行业也一定有一部分导演偏好“未知”“随机性”“灵光乍现”带来的乐趣,他们也有其对应的受众。电影行业整体走向工业化,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喜忧参半。对于部分艺术影片的制作而言,这样或许会失掉一些“不可控”的惊喜。但从宏观来看,电影产业整体迈进工业化一定会造福整个行业,造福更多人。
【2】
中国电影正在如何走向工业化?
换句话说,中国电影产业有哪些部分可工业化?
从乌尔善、郭帆等新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方法和结论。一些电影创作者,例如陈思诚,在借鉴美国电影工会工业化流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成熟模式。这些都会在实操层面提供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的具体方案。总得来说,电影工业化主要从两端来实现:一端,是在产品端,建立标准;一端,是在用户端,建立预期。
《封神第一部》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它是怎么做的?
数年前,《流浪地球》剧组就在《封神》剧组旁边不远,有次郭帆带着团队前来参观,深感震动,“跟《封神》比,《流浪地球》就是手工业。”
用工业的方式解决问题意味着:常见于不少电影幕后的,那些感人的曲折的“赌运气”的部分在《封神》剧组是不被鼓励的,因为那代表不够专业。
真正的工业化没有临时靠“赌”的成分,功夫都下在事前,做好预期管理。
仅以天气为例。《封神》剧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没有那些卖惨的分享,什么要拍晴天的戏,结果到了外景地连着下了一礼拜雨,从下车到外景地要辛苦地抬器材走半个小时泥路,这个故事我们是不会有的,我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做到的?唯有精准的监测和预案。整体上规划好什么季节适合拍什么,再控制好外景地到驻扎地的距离,每天按阴晴转变规划内外景的先后顺序。碰上突发情况,也有应急备用方案。只有在长达18个月的拍摄周期中,几乎没有因天气因素造成的停拍事件发生。
在《封神》剧组的万米摄影棚和置景间,各部门像齿轮般严丝合缝地运转。有媒体探班表示,这里给人留下井然有序且异常安静的印象,与寻常片场的嘈杂截然不同。
嘈杂、混乱、闹哄哄……其实是人多并且无序的必然结果。在需要调动大量人马来展现宏大场面的剧组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混乱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大批量临时征调的群演。如何调度他们,如何及时传达指令,甚至如何发放盒饭……这些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而《封神》剧组有8000多人,却能够依靠标准化管理做到忙而不乱。《封神》剧组甚至搭建了自己的一套食堂制度,食物48小时留样,演员标准低油低盐,工人标准油盐则相对更高,可解决上千人的吃饭问题。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刚刚起步工业化探索不久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如何做好准备阶段的标准化管理,比执行这个标准还要重要。“标准”和砍柴刀一样,都是工具。事实证明,提前打磨好工具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3】
中国电影工业化不等于好莱坞化。
这并不是一句“战狼”式的宣言,这是实话。
好莱坞式的电影工业化,确实是当前世界上最成熟、发达的一套模式。因此,好莱坞的电影体系及工业化模式,常被列为学习标准。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唯一标准。
前文曾提到,呼唤电影工业化其实就是在呼唤标准。日本电影曾有东映时代,香港电影曾有邵氏时代,都可以被视作那个年代的一种操作“标准”。
更准确地说,我们在呼唤的是新的时代新的标准。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从仰望到追赶到快要赶上,中国电影产业与世界一流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短——我们之后该朝哪个方向努力,需要建立新的坐标系。
电影创作一定需要本土化。好莱坞的模式也是建立在其本土实际情况之上的。
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上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乌尔善《封神三部曲》、郭帆《流浪地球》,都是长篇系列,一者是古风奇幻,一者是未来科幻。中国电影工业化为什么在幻想题材上有了集中突破?
图源:新华网
幻想最能反映创作者建构世界的方式,如何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无论是科幻题材还是奇幻神话题材,都是在展现中国人的叙事,中国人怎样想象过去、怎样展望未来。它衔接的是此刻的我们与我们将会记住什么、我们将要走向什么。
而在探索如何衔接的过程中,在这个工业文明的时代里,“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具。正如郭帆导演所说,“然后我对工业化最直观的理解是我们希望摸索来摸索去,有一天等我们把这套流程摸索完以后,希望能够变成一个被我们使用的工具,而我们不用去太多的考虑它,它更像是画家画画的笔和纸,它是工具。然后如果我,或者是一个方法论的集合,所以我们特别期盼经过探索,未来某一天我们真正能拿起这杆笔去画我们心中想要的图景。”
打磨好这个工具,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未来更多的中国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未来这个工具足够完善足够趁手的那一天,我们甚至可以忘记它的存在,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叙事本身。
在抵达未来的路程中,每一个为探索付出巨大努力的先驱,都值得记住。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评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