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为何牵手小鹏?
大众集团希望利用中国的创新能力,并加速大众汽车的电动化攻势。在受访人士看来,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一个跨国车企巨头认可了中国车企的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对小鹏汽车的品牌影响非常大。
文|《财经》记者 姚佳莹
编辑|郭丽琴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下称大众集团)在中国一众造车新势力中,选择了小鹏汽车,作为其提升在华电动车销量的合作伙伴。
北京时间7月26日晚,大众汽车宣布,大众汽车和奥迪品牌分别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迅速引起业内关注。随后的美东时间7月26日,在双方合作信息发布后,小鹏汽车在美股开盘后暴涨,盘中股价一度涨超40%。
这起合作的形式是,大众集团建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与小鹏汽车合作,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对标B级车市场。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走向市场。
在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超强跨国车企认可了中国车企的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对小鹏的品牌影响非常大。
大众集团已投资约10亿欧元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下称“大众中国”)向《财经》记者提供的材料,大众集团已投资了约10亿欧元,以建设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这座落于安徽合肥的本土研发基地,着意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为强化这一合作,大众汽车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合50亿人民币),以每股ADS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根据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在战略技术合作方面,小鹏汽车和大众集团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此外,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包括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
大众中国向 《财经》记者表示,两款合作开发的新车型,将在市场上销售至少 5 至 7 年的时间,双方合作也不会短于这一周期。“我们希望在采购等方面取得协同,此外,我们也将探讨下一代平台、架构方面的合作,通过模组、技术等方面的共享,发掘更多协同潜力。”关于新车型定价,大众中国方面暂未透露。
为何大众集团要做此投资?不论从技术还是销售角度,都有充分理由。
从技术角度,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汽车分析师张翔指出,大众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起步较晚,早期的动力类型一直是油改电,将其传统的燃油车如高尔夫、朗逸、帕萨特改成新能源汽车,但性能不好,在中国市场比较被动。
“大众的纯电车型ID系列在欧洲销量可观,但因技术原因在中国的销量与本土汽车品牌差距很大。”张翔表示。
汽车分析师、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也对 《财经》记者表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是大众新能源车的短板。林示驾驶过大众电动汽车ID系列,认为其电动化的驾驶性能优良,但智能驾驶水平刚达到L2级,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功能。他评价说,大众电动汽车的中控中屏反应特别慢,甚至出现死机的情况,设计也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销量角度,大众燃油车销量在中国市场常年领先,在中国电动车市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大众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却显得不尽人意。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 2022 年产销分别完成 705.8万辆和 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96.9% 和 93.4%,连续 8 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分别为378.6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官网,2022年,中国市场占大众集团全球市场份额38.4%,仍为大众汽车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3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燃油车市场的份额从18%上升至20%,而在华新能源车型的交付量达到8.97万辆,同比增长4.8%,与中国新能源车整体销量有较大差距。
为何选中小鹏?
大众集团为谋求其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在中国获取更大市场份额,此前已先后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合作。此次为何选择造车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且在一众造车新势力中选中了小鹏?
大众中国向 《财经》记者提供的素材显示,双方从2022年便开始沟通合作事宜,这一合作基于三个基础:第一,利用中国的创新能力,更深入地融入中国的生态系统,并更快地聚焦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第二,加速大众汽车的电动化攻势。大众预计,2025 年,新能源汽车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将会增至约 50%,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超过燃油车。大众集团计划到 2030 年,旗下品牌将在中国推出至少30 款纯电动汽车。借助与小鹏汽车的伙伴关系,将推出两款新的电动车型,加速电动化发展;第三,双方合作将强化各方经济性效率,基于大众的规模优势,采购效率得以提升,例如在电池和模组方面;同时,将通过车型联合开发项目,创造协同效应。
在此次合作中,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如小鹏汽车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软件优势,大众汽车则将发挥质量、规模化、电池技术等方面优势。
张翔向 《财经》记者表示,大众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选择小鹏作为合作伙伴,原因之一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特斯拉是其直接竞争的对手,而小鹏的智能网联技术、软件较为先进;原因之二是大众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销量的低迷。
林示分析道,尽管大众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在智能座舱方面进行合作,但整车研发是一个集成式流程,而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正是小鹏的优势。目前业内公认,当下中国所有的造车新势力中,在智能驾驶最接近特斯拉的是小鹏汽车。“再加上小鹏在中国进行研发,对中国的道路交通特点、驾驶习惯,都比特斯拉研究得更深,在本地化应用方面可能还甚于特斯拉”。
更利好小鹏?
业界普遍认为,在这起合作中,对小鹏汽车是极大利好。
林示表示,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起合作“百利而无一害”。首先,小鹏在海外市场拓展上的阻力将减小。大众集团认可、使用其技术,欧美消费者对小鹏的接受程度会提高;其次,大众集团跟小鹏合作,可以分担小鹏汽车巨额的研发成本,提升其软件的更新迭代速度,智能驾驶技术的提升需要不断研发以及大量的数据。“路上跑的车越多,数据越多,提升的智能驾驶的能力就越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超强跨国车企认可了中国车企的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对小鹏的品牌影响非常大。”林示表示。
张翔亦认为这起合作能缓解小鹏汽车的资金压力。他表示,近两年小鹏汽车的销量在放缓,现在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的位置,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暂未落地,其面临较大的研发资金压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包括比亚迪、特斯拉、上汽、理想等,小鹏汽车未进前十,而比亚迪和特斯拉的销量占据绝大比例。
根据财报数据,小鹏汽车2023年第一季度的总交付量为18,230辆,比2022年第四季度的22,204辆减少17.9%。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40.3亿元,同比下降45.9%,净亏损为23.4亿元,同比扩大32.2%。
但本次合作大众集团将获得的受益,受访人士的看法却不一致。
张翔认为大众集团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是一个正确的战略。他表示,这起合作将帮助大众集团走出新能源车销量低迷的局面,帮助其新能源汽车快速本土化。张翔分析,相较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费用特别高。如果车企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每辆车分摊的成本会非常高,车企就难以在新能源业务盈利。开发新能源汽车,不仅要满足续航里程的要求,还要在智能网联方面有优质的用户体验。
“大众集团可以充分利用小鹏的智能网联技术,快速提高其市占率” 张翔指出。
然而林示并不太乐观。林示认为,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大众集团应自主发展,因为自研技术是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林示表示,前车之鉴是奔驰与比亚迪合作成立的品牌腾势汽车。该品牌一直持续亏损,而比亚迪成为腾势的绝对大股东之后,腾势很快就扭亏为盈,原因便在于双方合作的时候,任何一方都不会把自家最有竞争力的研发拿出来。
上一篇:如何预判鸽子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