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了一年多,双方除了投放大量的飞机、坦克等攻击性武器,地雷这种防御型武器,同样也给双方带来了相当惨重的伤亡。而且,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依旧埋在战场上的地雷,将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生命威胁。
最近,根据西方媒体报道,目前乌克兰已经成为世界上布雷最多的国家,即便是500个排雷小组同时工作,也需要757年才能排完所有地雷。前段时间更是有媒体曝出,光乌克兰北部,就埋了三万多个不同种类的地雷。由此可见,在俄乌激烈交战的乌东和乌南地区,这个数量只会是更大。可以说,乌克兰已经从曾经的“欧洲粮仓”,彻彻底底变为了“雷仓”。从战场表现来看,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这两种,占了绝大多数。
如果有观众看过相关报道,就会发现,这些反步兵地雷几乎都是精准炸掉士兵的腿,而很少出现直接死亡。单从爆炸当量来看,反步兵地雷的威力确实越来越小。这就带来一个疑问:为何不使用威力更大的火药?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现代地雷的作战定位说起。
二战时期著名的S型跳雷、M2反步兵地雷都是威力巨大。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希望能够对敌军造成,成建制的杀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地雷不仅体积比较大,装药量也很多,而且外壳、引信基本都是金属材质。然而,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地雷本身的造价高昂;另一方面,大量使用金属材料,也很容易被金属探测器发现。
在二战后,地雷就开始朝着小型化、智能化以及非致命性三个方向发展。当然,如果你以为减小地雷的体积和装药量是“良心发现”,那就大错特错。
这样设计其实是为了节约成本,更少的火药量就意味着更低的造价,也就方便大密度布设。而且,战场上炸伤一名士兵,对方就需要对他进行救护、运输、治疗等等一系列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对敌人医疗物资和人力的消耗。一般来说,残疾了的士兵很难再返回战场,这和直接减员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现在的反步兵地雷的火药量,反而越来越少。
之前乌军在顿涅斯克地区就抛撒了大量的“蝴蝶雷”。蝴蝶雷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越战中也被大量使用,这种地雷成本通常只要几美元,威力也只能炸掉一只手或者是腿,但是对士兵心理的创伤能力却是十分巨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小型反步兵地雷,反而能对对手的士气进行有效的打击。
面对地雷的非金属化、小型化发展,如何排雷就成了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最传统的方法就是人工排雷,这种方式在非交战的情况下,清理的更干净,但是缺点是速度慢、风险大,一旦排雷失败,排雷士兵轻则缺胳膊少腿,重则直接失去生命。而且,现代地雷的引信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复合材料,金属探测器很难发现,这给排雷士兵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在战场上引爆地雷,是目前各国排雷的主要手段。在坦克或者是装甲车前部加装扫雷滚、扫雷链等等,让反步兵雷直接引爆。或者是向雷区直接发射火箭爆破索,利用爆炸所形成的冲击波将地雷引爆。这些做法操作简单,但是可能排不干净。当然,想要在交战区排干净雷,要求也有点高。
所以我们总的看下来,现代反步兵地雷威力越来越小,并不是各国“良心发现”,而是为了更好的消耗对手、降低布设成本。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反倒是更加残忍。随着乌克兰本土埋设的地雷越来越多,对战后老百姓的生命威胁也会越来越大,目前俄乌冲突已经彻底走向失控,乌克兰也彻底变为“地雷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