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曾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而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在世界的万千生命中,每个生命都背负着不同的使命,有些人负责朝代的更替,有些人负责历史的编纂,有些人负责文化的传承,更多人跟随时代一起跌宕起伏,而有那么一群特殊的人,可以说他们是普通人,因为没有名留青史的才干,也没有遗臭千年的劣迹,但是他们却在跌宕的中心,近距离的见证历史的变迁,他们作为封建时期畸形的产物,从来都是排除在人们视线之外,但随着封建王朝的消亡,作为那个时代最后一个畸形的产物,又重新走进的大众的视野,清朝最后一位太监,帝王存续时,他还能贴身伺候王族起居,那么在帝制瓦解后的他,又该何去何从?
公元1902年,孙耀庭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农家庭,行二,在他出生时,家庭就已经入不敷出,而后又增添了两个弟弟,但好在父母一直在为一位私塾先生劳作,日子虽然贫苦,但也因此让孙耀庭获得免费读书的机会,但这样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中,遭遇私塾先生的家庭变故后母亲失去为私塾先生做饭的工作,家中薄田被恶霸占有反而恶人先告状父亲被抓进牢狱,在私塾先生与自己的家庭变故双重打击下,基本无法生存。
在这种绝望的生活中,看到一位太监的“衣锦还乡”,大方的请村民喝酒吃饭,即便是剩菜剩饭也是当时贫困家庭无法奢望的美食,也正是因此让孙耀庭萌生了进宫做太监的想法,在而后的日子中随着生活的越发贫苦,这个念头愈发的强烈,父母在得知他这个念头时,也没有强烈的制止,在生活的压力下,也算是慢慢的默认。
而入宫之路,首要面临的便是“净身”问题,在当时是有专门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员,既能让人在“净身”过程中更为轻松,也不会有性命之忧,但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这对当时已经穷困到以太监为出路的孙耀庭与孙耀庭的家庭来说便是“天价”,在无法支付这笔高额的“净身”费用后,他们选择了自己动手,由孙耀庭父亲亲自执刀,舅舅从旁协助,本就是毫无专业知识更无操作经验的两人,因操作不当,让孙耀庭随后昏迷3天,直到2个月之后才能行走,但“净身”后遗症也非常严重,下身化脓的孙耀庭,或许是天意,或许是运气,碰巧有一位老太监回乡,帮他减轻了“净身”后遗症,但依旧会有遗尿的毛病,并且一到下雨便瘙痒无比。
遭了“大罪”的孙耀庭,没有等来他理想中生活,因为在1912年,清朝瓦解,皇帝退位。不说新进太监,连之前的老太监也都被遣散,这也预示着民国时期的开始。但这样的结果对孙耀庭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毕竟已经遭过的罪无法再挽回,好在当时宣统皇帝退位之后,依旧享受特殊待遇,还能延续封建一些陋习,孙耀庭得知后,几经辗转终于找到门路,入了贝勒载涛的的府邸。
也就是在这里,孙耀庭慢慢学会了奴才的“规矩”,由于读过几年书的基础,孙耀庭脑子非常灵活,学习也非常的快速,在学规矩之余,不仅是怎样伺候主子,学会察言观色,了解如何讨好主子,在当时戏曲是非常受到贵族们喜爱的,孙耀庭便尝试学习,甚至学会的耍把戏的活,这件事很快就获得主子们的喜爱,得到当时的皇太妃的关注,也被傅仪皇帝从贝勒府要走,正式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太监,慢慢的从贝勒伺候到了皇后与皇太妃,变成权利中心中一位有身份有姓名的太监,同时因为太监的身份,他们伺候主子除了日常的生活起居,还会贴身伺候她们洗澡、洗漱等较为私密的工作。
对伺候皇后等主子的工作,在孙耀庭后来的回忆描述中,我们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封建时期,王朝中心的“皇族”们,除了历史所记载的大事中,看到一个个更加鲜活,全面的人,她们在无人之时通打骂的方式去发泄,甚至有时候无需理由,作为上位者的他们,在面对低他们一等的面前,可以说是丑态尽露,但即便是这样没有人权的太监生活,对于孙耀庭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吃饱穿暖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如此容易满足的他们,在这样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求生生活,也并没有维持多久,在1924年,冯玉祥打进皇宫,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也被迫离开了紫禁城,而那些日常伺候他们的的宫女太监也和他一起被迫离开,太监们由于一直做的工作便是伺候人,并没有相应的生存技能,因此孙耀庭在回乡待了2年之后,再一次选择回到北京,与曾经同为太监的人一起住在兴隆寺,也就是正式结束了他短暂的奴隶生涯。
几年之后,溥仪再一次当上了皇帝(注:当时的伪满洲政府皇帝),孙耀庭在获知消息时便动身前往,但被查出身体疾病,不得不离开,由此孙耀庭便彻底的远离了王权的中心。在随后的日子里,由于身体的残疾,又没有立身技能的孙耀庭开始为生活奔波在各大街小巷中,拾垃圾,捡煤球,十分艰辛。
新中国,新生活
随着封建的瓦解,新中国的成立,人们的思想在慢慢的转变,孙耀庭与和他相同命运的太监,再一次返回万寿兴隆寺居住,在这里他们终于远离了人们探究的视线,开始了稳定的生活,其中由于孙耀庭读过几年书,作为太监中学历最高的人,成为了寺庙的管理者,每月拥有30元的薪资,在这期间,还干过财务,每月工资达到35元。
在特殊时期过后,孙耀庭从兴隆寺搬到了广化寺,在这里他写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本书《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讲述了他作为历史中心的旁观者,见证了宫廷最后的奢华与消逝。这本书在1988年被改编为《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随着他自传的影视化,让人们才开始真正的了解到太监这个群体,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末代王朝的跌宕起伏,而孙耀庭94年的人生里,到这时才慢慢享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结语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总有旧事物的淘汰,新事物的诞生,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或者事在这新旧交替时,成为尴尬的存在,在看待他们时,更应该怀着宽容的心去看待,去理解。作为时代必然的产物,他们只是恰好存在了。
对孙耀庭他们这群末代太监,其实在除却“太监”这个身份之外,他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人,没有成为郑和那样拥有超强才干的人,也没有成为魏忠贤、赵高之流,让人痛恨的人,他们无法影响一个国家的运势,也无法改变一个时代的脚步。他们只是洪流之中的见证者,见证时代兴衰。
参考资料:《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