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中,佛说若是有人奉持此经,得到的功德将超过他曾供养的亿万诸佛所得到的功德,也就是得“无量功德”。
“无量功德”的这个“无量”,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他说自己历经无数劫,在燃灯佛前,供养过无数诸佛,但所得的的功德都不及奉持此经功德的亿万分之一”。
那么为什么奉持此经会有如此大的功德呢?佛在《金刚经》中用这段话来告诉须菩提,原文抄写如下:
上文提及奉持此经的功德,是佛第二次谈及功德,这是说的功德是专门针对须菩提说。上次说的是对于众生而说的,两次说的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原文中“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这句话,如何解释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指无数或者永恒,没办法用数字来表达。
“于然灯佛前”,“然灯佛”是佛内心的“然灯佛”,是心相,而并非真有其人,在这里用来比喻永恒之存在。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用来指他曾逢遇无数之佛,曾供养过无数诸佛。
佛这几句话要如何理解呢?
其实他是要说:我的本心,曾在无数世间与无数的诸相遇,并受到他们的引导和启发。
所说的燃灯佛是不在世间的,所以他才能于“无量阿僧祗劫”都一直存在。并且只有在他那里,才能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相逢。而这些佛,都是世间佛,因为在世间,所以才会有“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
燃灯佛却只有一个,所以他才能在无量的时间中存在。也正是在无量世间中才会有无量的佛,所以才会有“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而佛说我在燃灯佛处与无量世间中的无量诸佛相遇,其实就是燃灯佛与无量世间中的无量诸佛相遇。
无量诸佛都在与燃灯佛的相遇中,点亮着燃灯佛这盏灯,这盏灯终于大放光明,因而成为燃灯佛。这个燃灯佛是谁呢?就是佛的本心。
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心中,永远住着燃灯佛。因为燃灯佛永在,所以来到生生世世的我,都可以见到佛。
佛说在无量劫中于无量佛前供养承事,没有空过,但即使如此,所作功德,也不能与受持读诵此经相比拟,不及其一分毫。因为供养诸佛,是有佛。
而受持读诵此经,是无佛。前者以他为佛,后者自心是佛。
供养诸佛,就是为了能自心成佛,即为了受持读诵此经。所以这两者的功德在性质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如置一毫于太虚,无法比较。
所谓的佛,其实就是觉悟、心的觉悟。佛说于无量劫中曾遇无量佛,是比喻他心中的“亿万之觉”,而这此“亿万之觉”是不是“着相”之觉。而佛说燃灯佛,是指我本心之觉,也是无相之觉。所以燃灯佛与无量诸佛也是此经。所以我才能于燃灯佛前与无量劫中的无量诸佛相遇。
因此如果执着于此经,就会昧于此经。不得此经的要点或落于此经的“经相”。因此佛说,“供养诸佛功德,不及“受持读诵此经”,就是这个道理。
换句话说,所谓的觉悟,其实就是心的觉悟。跟物质的供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
其实供养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出这个觉悟的心,因此这个“培养”跟用心“奉持此经”所得的功德当然是不能比的。
因不能相比,所以相差何止亿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