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宋朝对外软弱,面对胡人的扬威耀武麻木冷漠,不但没有收复故土之心,而且任由前者羞辱。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长期在金国遭受非人折磨的中原人士开始了英勇起义,此时年仅22岁的辛弃疾不顾危险,毅然加入起义大军,一个在诗词上造诣极高的文人,放下毛笔手持刀戈卖命于前线,这是让人敬佩的地方。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诗人其所作诗词豪放,不爱小桥流水,常以功业,豪杰之类作诗,其报国之心迫切,愿以身许国却怀才不遇,不受朝廷待见,最后在忧郁中病亡。而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一直是这样的形象。其实辛弃疾也曾被迫地域黑,在招兵时直言吴人,也就是如今的江浙地带的南方人贪生怕死,上了战场就吓破胆。
辛弃疾虽然是文人出身,但他确实是有着超出常人的军事能力的,身率50骑兵从5万金兵手中活捉张安国。此外,传言有通天之能的叛军领袖赖文政也死于辛弃疾之手。衣冠南渡后南宋一直在南方残喘,故征兵也要在南方汉人中征集,正是由于吴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使得常年生活于军营的辛弃疾十分不满,被迫地域黑。
所谓吴人大概也就是如今的苏杭附近的人,辛弃疾明确表示过招募军武要能学会骑马射箭,而不是像吴人一样吓得武器都丢了。最好不要放吴人进入军队,这样一来只会影响到其他士兵,大家都怕死的话,仗也不用打了。(若夫通、泰、真、扬、舒、蕲、濡须之人,则手便犁鉏,胆惊钲皷,与吴人一耳。其可例以为边丁哉?招之得其地矣,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葢一与之杂,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首先,中国古代南方战乱较少,我们都知道北方有大漠有胡儿有长城,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首要敌人就是塞外的胡人,因此南方与之相比要安稳的多。况且南方富裕,战乱少,土地肥沃,老百姓生活水平很高。吴人砍柴都比在北方前线当兵挣得多,况且当兵还是个卖命活,年轻人走投无路才去当兵,南宋官府所招的兵大多为被强迫抓走的普通百姓。远离战乱的时间久了,吴人本就对打仗一事缺乏了解,突然上阵,那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辛弃疾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经济发达,打仗自然就没有北方人勇武。但吴人的战斗力真的没有辛弃疾想象的那么低,别忘了戚继光手下的兵源就来自浙江,只要严格训练都是战场上的豪杰。
参考文献:《洺水集·丙子轮对劄子》